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预警机制,对摘帽县、出列村、脱贫户定期跟踪监测、综合研判,及时发现影响巩固脱贫成果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前做好防范处置。绝对贫困被基本消除之后,各方面的扶贫压力减少。[9]叶兴庆、殷浩栋:《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中国减贫历程与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改革》2019年第12期。

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1.坚持“四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要坚持“四不摘”原则,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定性连续性。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贫困县摘帽后,不能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工作不断、机制不乱。要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做到资金不减、项目不少、政策不变,持续加大对摘帽县的投入力度,适应巩固脱贫成果工作需求。要坚持摘帽不摘帮扶。贫困县摘帽后,各类帮扶关系在攻坚期内保持不变。要坚持摘帽不摘监管。建立预警机制,对摘帽县、出列村、脱贫户定期跟踪监测、综合研判,及时发现影响巩固脱贫成果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前做好防范处置。

2.建立多重保障机制,防止返贫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针对特殊群体和重点区域,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构建起以保障性扶贫政策为主的多重防范体系。

一是强化政策兜底。落实特困人员生活、照料护理补贴,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制度;做好防止返贫和临时救助有效衔接,解决临时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的家庭困难问题;聚焦“病残”人员,按照规定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聚焦“孤老”人员,实施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和康复五大工程;聚焦“弱小”群体,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

二是拓展兜底方式。通过构建乡村社会信用体系,使贫困户变股民,培育产业就业兜底;通过土地和产权制度创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兜底方式;通过社会组织制度化创新,拓展社会帮扶兜底渠道;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统购统销,增加贫困户收入;通过资金变股金,整合闲置分散资金,进行股份化合作,增加贫困户收益;通过教育医疗养老、农业生产等政策型保险的逐年提升,拓展贫困户的保障性收入。

3.建立收入增长机制,确保收入持续提高

实现持续增收是防范大面积返贫的重要保障,也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前提基础。建立持续增收机制关键是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收入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做好产销衔接、劳务对接,实现长久增收致富。一方面,要做好产业培育与产业升级的衔接,发挥好贫困地区在资源环境、品种特色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长短结合培育壮大乡村产业。要进一步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乡村经济再生,将乡村产业打造成为持续增收的“长效之源”。另一方面,要全力推进就业扶持,精准施策做好就业服务,提升农民群众等群体就业意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返乡农民工、贫困大学生退伍军人创业支持力度,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通过就业实现增收。[9]

4.建立激发内生动力机制

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在于将“内生动力”与“外生拉力”有机联系起来,并更多地发挥内生动力的驱动作用。一是深入开展扶智扶志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加强贫困“耻感文化”建设,克服依赖心理、攀比心态,激发主体性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二是加强创业就业技能技术培训,让农民群众获得长久“脱贫之技”,走上稳定脱贫道路。三是优化帮扶政策举措。绝对贫困被基本消除之后,各方面的扶贫压力减少。要及时将扶贫产业、建成项目的管护等交给农民群众自己,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的家园,避免脱贫攻坚对贫困地区乡村自身发展的“挤出效应”。

5.建立缩小贫富差距的机制

相对贫困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源财富分配不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建立缩小贫富差距的机制,目标不在于绝对值拉平,而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参与程度和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实现发展理念、体制和机制一体化。对于农村而言,要在继续做好脱贫户帮扶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收入超过贫困线的“边缘群体”的扶持力度,使其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平均水平,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对于城市而言,要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扶持帮助,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让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其加快社会融入。同时,要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强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对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以缓解城市和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www.xing528.com)

【注释】

[1]储思源:《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策研究》,《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2]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改革》2019年第1期。

[3]李雪:《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联动关系审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4]王春城、戴翊超:《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公共政策供给》,《地方财政研究》2019年第10期。

[5]冯丹萌:《国际视角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探索》,《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9期。

[6]康儿丽、任彬彬、颜克高:《理念、机制与路径:社会治理格局下精准扶贫治理体系的构建》,《理论导刊》2019年第1期。

[7]何秀荣:《改革40年的农村反贫困认识与后脱贫战略前瞻》,《农村经济》2018年第11期。

[8]左停、徐卫周:《综合保障性扶贫:中国脱贫攻坚的新旨向与新探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3期。

[9]叶兴庆、殷浩栋:《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中国减贫历程与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改革》2019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