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效能?

如何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效能?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王超、罗兰研究认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贫困人口融入慢、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转型升级存在困难、旅游扶贫经济基础较差、旅游扶贫链接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应精准识别扶贫受助对象、精准鉴别旅游项目资源、精准认识扶贫政策环境、精准打造社会参与平台、精准践行组织体系建设、精准创新产业融合道路、精准教育村民发展观念。

如何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效能?

1.贵州省“三变”改革的模式和经验

刘琴、周真刚总结了贵州六盘水“三变”的运作模式,按股权架构运行环节归类,提炼了出资折股、经营监管、利险分担及股权退转上的做法。[5]姜长云、芦千文总结了贵州省六盘水市推进乡村“三变”改革的背景和经验:一是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阔前景,为“三变”改革提供了良好的产业载体;二是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一批富有积累的企业家,是带动“三变”改革取得成效的领军力量;三是注意激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区域发展的整体合力;四是地方党委政府富有成效的组织动员和统筹规划,对“三变”改革取得成效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6]

2.贵州省民族特色旅游扶贫的做法及其不足

尹剑峰、颜春龙以贵州省盘县大博米彝族文化旅游示范村和织金县“以那古镇”为例,基于产业融合的理论视角,具体研究了贵州地区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模式。[7]吴亚平等总结归纳少数民族村寨精准扶贫机制涵盖的内容,并从宏观、中观两个层面讨论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农旅融合”机制。[8]王超、罗兰研究认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贫困人口融入慢、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转型升级存在困难、旅游扶贫经济基础较差、旅游扶贫链接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应精准识别扶贫受助对象、精准鉴别旅游项目资源、精准认识扶贫政策环境、精准打造社会参与平台、精准践行组织体系建设、精准创新产业融合道路、精准教育村民发展观念。[9]王超等在黎平县、丹寨县、金沙县分别考察了社区善治、文旅融合、生态康养三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实证研究发现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村民自我发展意识弱、民族文化保护不足、民族地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引导没有真正做到“精准”、缺乏多元的投资主体、发展环境难以做到由“硬件”到“软件”的提升、缺乏产业支撑等。[10](www.xing528.com)

3.贵州省产业扶贫的做法、不足与政策建议

黄承伟等指出,贵州印江县创新性开展和推进产业精准扶贫,深化精准扶贫理念,探索出“绣花式”产业精准扶贫的早期经验:一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布局产业扶贫,二是发展农业扶贫园区实现集聚效应,三是致力于产业扶贫与地区发展能力提升相结合,四是构建益贫性的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内源性发展”。[11]孙兆霞认为,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进村,以行政路径依赖为运作机制,因缺乏村庄社会性参与及村庄公共平台的承接与运作,往往会导致扶贫目标偏移、拉大贫富差距、加速村庄原子化溃败、农民对身边党政工作和形象不认可等后果,应创新探索推动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进村体制、促进机制与村庄社会的历史文化深层结构相嵌合,并重建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12]付江月、陈刚调研发现贵州黔南龙山镇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以来虽然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产业辐射范围小、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提出建议:一要发展差异化扶贫产业,避免同质竞争;二要构建信任机制,激发贫困户参与动力;三要加强产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四要健全风险防范制度,增强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五要完善扶贫项目管理机制,防止精英俘获。[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