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文化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形式,使其呈现新的演变趋势。换句话说,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中升华,更重视人的因素。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企业文化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以数字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管理对象、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纵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它们的背后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中国海尔集团等,其经营绩效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形式,使其呈现新的演变趋势。

(一)人本文化趋势,更突出人的中心地位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被推到了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而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换句话说,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中升华,更重视人的因素。商业化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注重铁的纪律、绝对服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这里,劳资之间变成了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著名学者杨振宁说:“2l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二)学习文化趋势,注重学习氛围的培养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更新频繁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都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及搭配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搭配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生态文化趋势,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向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为恶化的环境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是一个发展趋势。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实例探析:星巴克为员工父母买保险,用意何在?(www.xing528.com)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二者本质上都属于发展观,都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

(四)信用文化趋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没有内外高度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它将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企业形象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关,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l世纪,企业间除了进行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谁先发现蓝海市场,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五)融合文化趋势,提高协作竞争的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呈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在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等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是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重新整合资源、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等重大问题,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在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的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经过融合后发展成为更优秀的企业文化。

(六)品牌文化趋势,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现在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会和生产、服务连成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