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在2015年首次提出《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中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各农副产业之间的内部联系、构建现代化农产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决策。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指明了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农村发展是当务之急。

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就一直存在,近几年“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为解决此类问题,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农村的发展成为趋势。中央在2015年首次提出《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中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各农副产业之间的内部联系、构建现代化农产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决策。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指明了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农村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新型农村大力发展产业融合的模式

当今社会进城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农村地区人口稀疏,大多为老人、妇女、儿童,致使劳动力极其匮乏,农业发展滞后。因此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现状,以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吸引大批“回乡热”,从而加速新型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目标。新型农村的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当地特色的基础之上,利用农村产业融合的协调发展,将农村建设成为高效且具备创新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农村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地方性政策等均可视为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可用资源。我国农村分布广差异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借助于当地农村的可用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新模式。

1.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推进农村发展新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需求。为适应当今社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型农村和加速农村产业融合迫在眉睫。以产业融合为主体,对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集中优化,提升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大力推动现代化农村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高速发展将会带动农村产业的规模化建设。新型农村须秉持以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动农村发展,吸引农民种田,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此外,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加快农村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村潜在优势。可通过建设农村合作社等农业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多种模式聚集的农村相关产业融合新形势,推进特色农业相关产品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模式,促使产业单一化向多元化过渡,推进农村快速发展。

2.以农产品本身为基础,加快相关产业链建设

农产品生产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加快产业链建设,依靠农村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做到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融合。依靠农产品加工和优质企业销售,能够将产品和市场需求等充分结合起来,推动农副产品由生产决定向消费决定成功转型。通过优质企业的加工销售将会形成稳定、高质量保证的农产品来源,有利于打造农业品牌,真正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除了强化农产品原料基地作用,在生产、加工环节做出努力,还可以延伸产业链,在销售环节实现农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如今的互联网优势,在网上进行售卖,加强农业与餐饮业、工业、手工业之间的交流,不将农业分离开来独立发展,而要实现多产业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本地区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相关配套的缜密制度、实施准则、考核方案等文件,构建完整的政策实施体系。

3.注重农村文化建设,激活新型农业发展(www.xing528.com)

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挖掘农村的文化内涵,就要以农产业本身为基础,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手工业、电子商务、休闲养生等有机结合,形成多方位、多结构、多模式的新型农业,切实增强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利用农村所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乡土文化气息来吸引商机,加上现在大量网络电商的发展,一三产业融合成为了大趋势,大力发展农村自然环境观光游和休闲体验式农业,激活新型农业发展。例如:现在各农村兴办的生态采摘园产业,游客通过自己的汗水自己劳动采摘水果,不仅节约了劳动力,更省去了寻找销售渠道的步骤,自行采摘之后就进行售卖,还有农家乐、农家菜的产业,展示了农村的风土人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调动了城市人们的旅游热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机制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发展,不能浮于表面,要从不同层次进行深度融合。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认识始终是带有偏见的,但通过土地流转,能够全面优化农村的土地资源配置,增强土地的产出率,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放更多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融合。但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效率并不乐观,水平普遍很低,土地流转形式单一,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与法律存在很大的漏洞,无法让土地流转规律有序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首先,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约束。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一切程序必须规范化、标准化、合法化。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农村产业融合整体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水平。但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缺乏,导致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水平跟不上其产量,现阶段大多数农产品得不到好的加工升级,被迫以原始农产品形式出口销售,农产品应有潜在价值得不到充分应用。市场上多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此等规模的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因受设备条件、技术制约、资金匮乏等多重因素的限制而大大减弱,并且形成较多小众品牌,大型的特色龙头企业匮乏,造成品牌效益低下。因此,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农产品加工业水平的提升。要想提升农产品加工力,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层次,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与科研部门大力合作,将农业创新科技投入农业生产加工部门,引进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促进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深化改造,政府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不受设备、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加大生产加工能力,打造自身品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在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加工成本的同时,农产品销售是农业经营的保障。作为产业链的终端,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的采购来实现,除此之外的销售渠道少之又少。销售渠道的狭隘致使高品质农产品得不到推广宣传,销量达不到要求,产业融合成果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要在农产品需求量大的地方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展示推销会,在此基础上,需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将农产品推销与网络相结合,建设农产品推广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拓宽农产品推广渠道。为保障农业经营机制,对农业个体经营户和私有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经济优惠政策,依照当地农业发展实情,因地制宜,通过投放农村产业融合资金、政府补贴、贷款等形式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进一步完善。

农村产业融合需要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农民参与,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远达不到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与不匹配的农村劳动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此现象发生的基础上,解决办法就是不断提高农民的技能素养,培养高水平高技能的劳动力。因此,各企业需要对自家农民员工进行对应的农产品知识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准,培养一批批有思想、有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将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如放置于不需要专业农产品技术的非农业岗位或类似农产品加工的职位,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