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创造中国特色中间平台? - 案例点评

如何创造中国特色中间平台? - 案例点评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以韩都衣舍为例,这个平台骄人的业绩,其实是268个小组共建的20个品牌创造出来的。这种中平台的特色,估计美国的亚马逊和eBay上很少有也很难有,所以中平台很可能是中国特色的创造。为什么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会出现中平台现象呢?原创品牌试着做一个中平台,也许是一条生路。

如何创造中国特色中间平台? - 案例点评

上海伟雅[5]

互联网激活了一大批中国草根网商的创新能力。韩都衣舍对中国电子商务的贡献,不仅仅是它在2014年创造的18个亿的销售,不仅仅是它的旗舰店每天有100万个访客的记录,不仅仅是它一年贡献的1万多个女装款式,比这一切更有意义的,是它的中平台模式,它很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的创新,同天猫网、淘宝网、京东商城、唯品会一起,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中平台是我微创新的一个概念。在介绍中平台以前,需要先介绍平台。

平台是诞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组织架构,它比工厂、公司有更多的资源聚合能力,更具有凹地效应。它因为自己的超级连接能力而让自己比工厂比公司在体量上做得更大。但是它在做大的同时,它的组织架构内部依然是灵活的,它有无数小部队,这些小部队互为依靠,又是独立的个体,凭借自己的热情和能力创造品牌里的品牌、事业里的事业。

我们以韩都衣舍为例,这个平台骄人的业绩,其实是268个小组共建的20个品牌创造出来的。韩都衣舍的平台正在完成它的孵化品牌的作用,并且有能力每年孵化出二三十个品牌,每个品牌创造上亿的销售。韩都衣舍的品牌是簇拥而生、抱团成长的,它们有很强的抗压能力,打断骨头连着筋;又有资源的共享能力,给一点阳光就能够灿烂。

如果我们放眼看互联网,各种各样生态的平台比比皆是。在互联网上,有打造一个超级商城的,那叫平台;有建设一个同人社区的,那叫平台;有做O2O的,那叫平台;有做APP的,那叫平台;有做自媒体的,那叫平台;还有做微信朋友圈的,也可以叫平台。有100个平台就有100个平台的模式,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盘根错节,广泛连接资源。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会出现平台?我肯定了一种说法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农耕时代以个人劳作为主要特点,人在工作中是分散的缺少连接的。人类历史上技术的进步,帮助人和人之间不断连接。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工厂,数百个工人开始聚集在一个工厂,在生产线上协调生产,创造了比作坊更高的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公司,它的对外连接跨越了工厂,形成链式,创造了比工厂更高的效率。到了互联网时代,一种叫作平台的新架构出现了,它依赖网络,连接无处不达,将员工、用户、管理者、投资人聚集在一起,效率成倍增加。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这种组织架构的内涵变化的。在互联网时代,有多少人还是在办工厂,不过是将工厂搬到了网上。有多少人还是在办公司,不过是将公司搬到了网上。只有少部分人,意识到互联网上的那个奇特的组织机构,已经不是工厂在卖产品,公司在办公,而是一个蜂窝状的构造,它可以聚集更多相关人员,让他们的创新血液自由流动,共同创造伟大奇迹。这个奇特的组织架构,现在大家都叫它平台。

许多互联网的赢者,他们的成功其实是这种叫作平台的组织架构给予的。互联网上已经有了一批成功的大平台,如天猫、淘宝、京东,也有大批成功的小平台,我们叫它们是“小而美”。现在又出现了一批中平台,这些中平台大多是2008年快速成长起来的B2C原创品牌和C2C的皇冠店铺转型过来的。

中平台的现象我在前几年就开始关注。我把韩都衣舍、茵曼、绿盒子这批精英电商的探索模式都称为中平台。这种中平台模式开始于自己在大平台上的成功运用,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形成了自己旗舰店的流量优势,把它做成了一个资源汇集的有凹地效应的平台。

中平台依附于不同的大平台,但同时又区别于不同的大平台,它们是跨平台的、多平台的、微平台的。它们熟悉大平台的流量规则,能够争取到大平台的流量支持和特别照顾,但同时又在大平台之外广泛挖掘可以自控的流量;它们的前端表现为丰富的多品牌,它们的后台则是统一的运营体系和互为支持的供应链。这种中平台的特色,估计美国的亚马逊和eBay上很少有也很难有,所以中平台很可能是中国特色的创造。(www.xing528.com)

为什么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会出现中平台现象呢?我分析有如下原因:

第一,每一个超级大平台都需要依赖一批坚挺的中平台支撑自己,中平台庞大的粉丝群体、频繁的营销活动、站外的流量导入,都是超级平台求之不得的。

第二,中平台在卖自己的货品到了一个大体量的阶段,会出现资源盈余现象,包括流量资源盈余、资金资源盈余、运营资源盈余、供应链资源盈余。

第三,一个有调性的细分类目里的小而美品牌在互联网上一年很难做到10个亿,但是做1~2个亿却不是难事,中平台有条件孵化出一群小而美品牌。

第四,大平台之间因为竞争激烈会变得保守和封闭,中平台会收到大平台竞争的渔翁之利,中平台之间因为品类和粉丝群体不同少有竞争,它们更愿意开放和合作。

第五,中平台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并购那些优质的长不大的小而美品牌。

中平台终于意识到了:背靠大平台,自己完全可以靠优质服务和活跃的小组制,用最低的成本汇集到最底层的、最具创新力的人和资源,创造自己的商业阵地,创造帝国中的帝国。

中平台还意识到:内部的多品牌和小组制,不仅可以消化中平台的资源盈余,而且还可以共生一批新的资源。多品牌和小组制让年轻人的创业充满期待,是各自独立的又是互相依附的,有共同的品牌理念和文化又尊重每个人的创新自由。

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原创品牌,无论是2004年走过来的C2C品牌,还是2008年走过来的B2C品牌,创业道路都走得很苦。如果固守单个品牌,会出现资源盈余和资源浪费的窘境,团队走散和找不到人才的无奈。如果在大平台上不求变革,只会用烧钱的办法寻找流量,也肯定是一条不归路。原创品牌试着做一个中平台,也许是一条生路。韩都衣舍、茵曼、绿盒子这些中平台的相似之处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们都在建立多设计师品牌;它们都在谋求一个品牌一年一个亿以上的销售;它们的众多品牌都在同一个强有力的运营体系中;它们的公司职能都开始从单个品牌的运营转型为品牌管理机构;它们都在各个平台上建立统一品牌名称的旗舰店;它们都在强化自控流量的能力;它们都在和关联产品合作;它们都活得很潇洒、很有朝气。

新技术使得新的组织架构诞生,平台的组织架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还有许多创新的路要走。第一批中平台诞生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它的魅力让许多人仰慕,它的秘密让许多人好奇,它的成功被许多人仿效。中平台的下一步发展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成为新品牌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新品牌会不会因为资源共享而获得低成本成长机会?会不会成为品牌运营者的大学校?会不会聚集起100个品牌?它们的大后方会是如何一个生态链?我期待韩都衣舍在三年以后给我们新的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