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生眼中理想的传统美好社会

儒生眼中理想的传统美好社会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按照生活地点,分为在野和在邑,组织成为社区,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维系社会秩序,教化人民。礼乐得以盛行的美好社会出现了。以上就形成了传统美好社会的基本思路。美好社会消失之后,战国出现大量问题。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战国时候,李悝的改革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变革风气。

儒生眼中理想的传统美好社会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划分田亩,以农为主业。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按照规则授受农民土地耕种。士农工商,按照不同规则受授耕地。税收来自农、工、商和衡虞之人,都是什一税。士农工商也要承担各种赋役。税,主要供养祭祀、天子、百官。不同的年龄,按照不同的待遇,老有所养。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于是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其《诗》曰:“四之日举止,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妇子,聿为改岁,入此室处。”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按照生活地点,分为在野和在邑,组织成为社区,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维系社会秩序,教化人民。女工,一月三十日,又得夜半十五日,所以是四十五日。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学校教育系统化,有小学、大学、庠序、少学等。选拔有才能的人才,为国家服务,直升中央重用。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礼乐得以盛行的美好社会出现了。(www.xing528.com)

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其《诗》曰:“有渰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余三年食,进业曰登;再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

以上就形成了传统美好社会的基本思路。社会风尚、道德淳朴的美好境界在良好的经济运行和意识形态维护条件下,就可能达到。

美好社会消失之后,战国出现大量问题。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周朝衰亡时,国家出现了诸多混乱的局面,很多制度都走样了。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李悝是法家的改革家,战国时候意识形态衰微,社会运行不畅,法家代表就鼓励采取法制手段,推动社会运行。法家通过立法手段,维持社会基本单位的运行,使得农民能够在原来的制度废弛的条件下,按照国家的法令,而不是之前的领主的领导,来运行整个经济,从而使得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国时候,李悝的改革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变革风气。因为诸侯争霸需要经济支撑,开垦荒地,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了一个高潮。法家立法兴邦的背景是诸侯争霸,为了自己不被别人在短期内超越以至于灭国,所有的诸侯国都不得不采取了短视的政策。长期稳定消失之后,决策者的职能依赖更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来调节,在这样的循环往复条件下,原有的美好的平静社会就不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好战的,比拼短期实力的诸侯争霸的时代了。要安静下来,维持那种礼教,培养哲学音乐、文明和礼法,已经不可能了。而秦国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僣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汉书时代的知识分子,认为秦国人对传统制度破坏得太厉害了,以至于非贵族的暴发户太多,社会不平等很严重。然而,秦国建立的法制社会,是取代奴隶制度的封建制度的法制社会,商鞅对于反抗的贵族实行残酷法制镇压,扶植了新兴的既得利益群体,这部分新贵的富裕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他们是秦国取得天下的社会基础。当然变法受到了贵族的全面反扑,商鞅也被车裂了。然而几代秦国君主都坚持法治,从而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统一之后,就不会再有分裂的中国,从而为后世实行休养生息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