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汇聚长三角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创新资源集聚

汇聚长三角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创新资源集聚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差异化发展,运用产业地图的方式,重点体现区域内产业的布局、企业的集聚、要素的汇聚,引导跨区域产业协同、要素的市场化流动,立体生长,寻求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集中创新资源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此为载体促使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创新在空间层面进行扩散。

汇聚长三角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创新资源集聚

一是应当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创新协同。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差异化发展,运用产业地图的方式,重点体现区域内产业的布局、企业的集聚、要素的汇聚,引导跨区域产业协同、要素的市场化流动,立体生长,寻求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加强横向产业布局协同之外,还应重视纵向产业链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区域内科技资源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集各地之所长,分工互补,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使得产业链能够以最经济和最有效率的方式运行,提升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在以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建设“五个中心”为载体,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应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强产业分工协作,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科技、产业、人才、金融、开放合作等方面优势,通过充分整合自身的地区资源禀赋,争取更多医药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政策,找准定位、突出重点,挖掘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进而建立良好的产业形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更有力服务和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发挥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助推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集中创新资源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此为载体促使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创新在空间层面进行扩散。上海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能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城市,拥有长三角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同时,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中心密集,全球领先药企如辉瑞、葛兰素史克及阿斯利康等均在上海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或总部机构。同时上海拥有长三角地区最丰富的医院资源,每日就诊量区域内最高,为新药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病例资源。未来由于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且随着城际交流时间大大缩短,浙江、江苏将承接更多上海的生物医药新技术、新项目,上海将越来越专注于以专利药为目标或需要最新技术的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江苏和浙江则更注重常规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因而在上海形成“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布局”的背景下,借助其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发达的优势特点,鼓励企业将研发、生产、服务、管理等环节向周边地区扩展,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上下游产业配套。同时,还应借助上海已经布局建设的35家生物医药领域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药物筛选、药效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等全方位和全部环节的服务,不断完善产业服务平台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主体的快速发展。(www.xing528.com)

三是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可控的能力。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具有成长性、全球性、不断扩大升级的行业,更需要拥有核心技术、市场等先导性要素和较丰富的要素禀赋。今年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长三角地区充分意识到了共建一个相对自主可控安全的产业链体系的重要性,生物医药产业也要从制造升级到真正的智造,突破产业链低端的困境。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面临格局重构,长三角地区要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窗口期,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和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差异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布局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基础上,建立新型高端价值链体系,由点及面全面突破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瓶颈,协同推进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构建嵌入式、耦合式产业链集群,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