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应急动员的精神力量优势

中国应急动员的精神力量优势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中国式应急动员优势不仅表现在政治资源、经济基础和组织系统上,也突出地表现在善于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上。在应急情势下,中国政府往往善于感召广大民众的抗争精神,并将其上升到民族高度,以此获取更多的精神资源、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万众一心、共同面对,为广泛深入的应急动员激发起一股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

中国应急动员的精神力量优势

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中国式应急动员优势不仅表现在政治资源、经济基础和组织系统上,也突出地表现在善于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上。从逻辑上讲,要实现应急动员的特定目标和任务,必须首先通过各种高强度的宣传、发动和组织等动员方式,促使广大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情感和理念,由此真正获取他们的认同和支持。这也正是一个获取精神力量的过程。

1.精神感召优势:通过情理动员构筑共识

情理动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方式使社会动员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行动,从而调动社会组织的潜力和挖掘全社会的资源。严格意义上讲,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动员并不能新增资源,而是一个重新配置和集中各方面资源的过程。情理动员的行为主体“并不采用正式权力去开展动员”[68],而是主要借助于非权力的“情理”路径来影响和说服行为客体积极配合社会动员。

在应急情势下,中国政府往往善于感召广大民众的抗争精神,并将其上升到民族高度,以此获取更多的精神资源、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表现出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决心,第一线军队表现出气吞山河、顽强拼搏的勇气,各部门各条战线表现出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的精神。针对全国上下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民族精神面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其形象地概括为24个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正是这一抗洪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凝聚一心、共同拼搏、敢于胜利的团结精神,并成为抗洪斗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来临时,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瞬间结成了风雨同舟的生命共同体,形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对此,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将这种民族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一概括在情理上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为举国范围内抗震救灾工作的良性运转提供了有力的系统支撑。另外,在2010年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也分别形成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和“大灾不屈、抢险不惧、共克艰难、矢志不渝”的舟曲抢险救灾精神,这些都为全社会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个成员的心中。民族国家的这种共同体精神在“一致性危机”[69]的境遇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共同的敌人——重大灾难面前,社会公众在精神上紧密团结、在共识上空间凝聚。这一点在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树地震这两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两场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事实损害,但却在价值层面取得了珍贵的收获,深重的灾难把不同地域的人们连在了一起,他们用身体互相拥抱用心灵相互温暖。

表3.2 应对危机的精神动员内容及其议题(以几次重大危机事件为例)

2.精神鼓舞优势:通过领袖动员汇聚力量(www.xing528.com)

在应急状态下,人力资源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危机容易使正常的法律规范失去效力,广大民众的心理产生波动,这就特别需要最高层领导人物出面稳定民心,与此同时有效动员各种社会资源争取迅速控制不利局势。“时势造英雄”,身处危难之时,人们往往从内心呼唤领袖人物的出现,并希望在领袖的引领下共渡难关。因此,勇于担当、成功率众渡过困局,也成为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物所必备的素养。美国学者汉娜·赖利(Hannah Riley)指出:“危机发生的时候,人们体验到恐惧……感到孤单无助,甚至绝望……人们需要有人站出来领导,人们需要的是指示和命令。”[70]应急局面既可以为领导者带来好评如潮乃至千古传颂,诸如支撑英格兰人民挺过法西斯德国狂轰滥炸的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美国“9·11”事件中被誉为民众“定心丸”的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也同样可以给领导者带来批评质疑甚至信任危机,诸如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中的马英九、2010年加州火灾中的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因此,领袖动员的有效与否对于应急处置的成败得失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在几次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中国的主要领导人都特别注重发挥领袖动员的精神优势,在人民遭遇重大危难的关头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万众一心、共同面对,为广泛深入的应急动员激发起一股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在突发性的危机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人物于第一时间在灾难现场出现,对于抗灾工作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和意义。在万分危急时刻,中央最高领导人的出现往往能起到稳定局面、鼓舞士气和坚定信念的心理作用,领袖人物充满人性化的言行举动更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应急动员效果。

约翰·肯尼思(John Kenneth)指出:“所有伟大的领导人都有一个重要的性格特征:当人民处于患难中时,他们都非常愿意和人民共同面对。正是这一点,而不是别的什么,才是领导的本质。”[71]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亲赴前线、动员号召、鼓舞士气,向全世界宣示了党和政府战胜灾难的坚强决心,有效提升了灾区人民群众战胜洪魔的信心和勇气,集中和动员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为取得最终的抗洪胜利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思想保障。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两小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天(5月12日)下午,从外地考察归来的温家宝总理得知四川发生强震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折返机场奔赴灾区。[72]英国《每日邮报》用惊讶的语调记述温总理“在太阳下山之前就已经到达四川了”。[73]当天晚上,温家宝连夜抵达都江堰灾区,主持成立了国家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早一秒钟多救一个人”,温总理现场号召、指挥和动员抗震救灾工作。13日,看到广场上摆满了遇难群众的遗体,温家宝心情十分沉重地说:“我给遗体三鞠躬”,之后他向大家号召:“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抗震救灾工作做好。”14日,温家宝到汶川察看灾情,在看到抢险人员解救两位埋在废墟下的儿童时当场落泪。

玉树地震发生时,胡锦涛正在国外访问,闻悉地震发生后,他动情地说道:“中国政府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74]他随后果断压缩出访行程提前回国。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也推迟了原定出访国外的计划。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总理温家宝出现了。他走下一辆小型客车,爬上废墟,眼中含着泪水。一位年轻的藏族人回答外媒时表示:“我们没有食物也没有水,但温总理现身灾区给予我们很大的精神支持。”阿拉伯电视台报道,玉树正在上演一场“生死大营救”,领导人此时的到来让当地少数民族人民意识到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振奋了民心。《联合早报》则报道,温家宝等高层领导的到场安抚使玉树震后头两天灾民情绪激动甚至哄抢物资的现象得到了缓解。[75]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灾民的危难时刻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在有利于迅速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投入抗灾斗争的同时,给灾区遭受浩劫的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慰藉。他们在危急时刻的价值选择和充满人性化的举动经由大众媒体加以渲染后,也打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灵,起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