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策略

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策略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玉龙县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为当地落实以产业覆盖强化扶贫帮困、以产业增效实现群众增收、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与村民富裕的同时,增强金沙江沿线植被生态保护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产业扶贫过程中争当“好人”的风气在玉龙县民族贫困地区得以传播和扩散,传统乡村社会互帮互助、社会照顾的现象得以重现。

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策略

贫困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多重因素相互嵌套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也就需要有综合性的、可持续性的扶贫策略。玉龙县产业扶贫实践绝非仅仅为了解决贫困人群的收入问题,而是创新性地将产业扶贫与贫困区域的地域环境、民族历史、资源禀赋、传统生计方式、社会关联、治理结构乃至伦理关系和被扶贫群体的主体性地位统筹考虑,建构成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达成产业扶贫的目标。为达成目标,必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各部分结构要素在系统内部焕发生机与活力,凸显应有的价值与功能。这项系统工程正好与乡村振兴的内容与目标同构,因此,玉龙县的产业扶贫显现出较为明显的综合效应,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效得以延续和巩固。

从产业兴旺来看,借助于产业发展基础和精准脱贫的政策机遇,地方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组织化进程中,充分考虑企业、能人和贫困人群之间的社会关联,在社会关联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关联,通过产业凝聚社会,让经济与社会相互嵌套;做实“党建+产业”扶贫,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在地方政府、企业与能人以及当地百姓的共同参与下,玉龙县产业显示出较强的发展生机。目前来看,已建成以鲁甸为中心的中药材区、以九河乡为示范点的蔬菜园区、以太安乡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园区、以拉市镇和白沙镇为主的雪桃林果园区以及东部乡镇玉米制种基地油橄榄产业园区。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玉龙县已被列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县”“中央生猪调出大县”“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猪产业重点县和牛羊产业重点县”“云南省云药之乡”。旅游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巩固,作用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成为玉龙县增速最快的特色优势产业,为玉龙县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就业、脱贫攻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生态魅力县等旅游品牌,尤其是玉龙雪山景区,通过旅游反哺农业,支持景区内的村庄发展集体经济,创造出景区和社区一体化发展的“玉龙模式”。近年来,云南西部部分景区景点旅游业因服务质量问题被频频曝光,旅游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玉龙雪山因较好地处理了景区与社区的关系,景区发展得到了区内老百姓的支持,无一例曝光事件发生,较好地维护了景区形象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玉龙县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为当地落实以产业覆盖强化扶贫帮困、以产业增效实现群众增收、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村民富裕来看,玉龙县产业扶贫实践中,地方政府作为产业扶贫的组织者与服务者的角色重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扶贫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体制基础。产业选择与培育中,扶贫产业与贫困区域相互重叠,对村民主体性地位的尊重以及社会关联考量,尤其是产业扶贫中对贫困人群的特殊关照,让贫困人群在产业选择、组织与培育、利益分享等诸多环节有足够的参与权和利益分享权,这为产业发展中贫困群体参与利益分享提供了体制保障。玉龙县推动实施的“九大工程扶贫”实践中,产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和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最有效的方法、手段,无疑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业扶贫等“九大工程”的集成作用下,玉龙县贫困区域的贫困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从贫困发生率来看,全县3个省级贫困乡、40个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4户15663人。2014—2017年累计减贫3794户14496人,未脱贫360户1167人,贫困发生率从8.36%下降至0.62%。从贫困区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7年末,鲁甸乡、奉科镇、黎明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347元、6800元、10833元,分别增长12.5%、15.6%、17.28%,均高于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的增幅。

从生态宜居来看,作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96.53%的玉龙县,山高坡陡,生态系统内的各组成要素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且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将给当地百姓带来致命打击。尤其是居住在金沙江边河谷地带的百姓,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大了生产、生活的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极易发生。为此,当地政府从地域环境出发,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建设金沙江沿线“三园”(花园、果园、菜园)一体的现代农业经济带,重点打造金沙江流域油橄榄、中药材、烤烟、花椒核桃等优势高原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经济功能、扶贫功能、生态功能。产业兴旺与村民富裕的同时,增强金沙江沿线植被生态保护功能,防止水土流失。(www.xing528.com)

从乡风文明来看,玉龙县推动实施的“党建+产业扶贫”的扶贫模式创新,让有公德心的能人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作用;加之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净化的基层党风政风,让有抱负、有理想的好人登上了基层工作的舞台,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着引领和带头作用。产业扶贫过程中争当“好人”的风气在玉龙县民族贫困地区得以传播和扩散,传统乡村社会互帮互助、社会照顾的现象得以重现。九河乡金普村委会的4户建档立卡户,由于在执行烤烟产业政策时,烤烟种植面积指标被削减,村委会主任杨万锋得知这一情况后,从个人烤烟种植指标中分出14亩给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平均收入达3万元,当年实现了脱贫目标。

从治理成效来看,玉龙县产业扶贫的地方经验显示,产业扶贫实践中不仅仅包含微观层面的具体扶贫措施和扶贫行动,而且还包含中观的、宏观的扶贫策略和战略,同时将宏观、中观和微观扶贫策略和行动统一起来、整合起来的机制[4]。此举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过去产业扶贫中国家扶贫的战略目标被虚置或置换、扶贫对象被遮蔽、地方政府作为产业发展主体导致扶贫目标偏移的尴尬现实,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有效组织与整合。从宏观层面来看,精准扶贫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国家治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减缓、出口受阻,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的背景下,以产业扶贫为中心的精准扶贫战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拉动经济增长,消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中观层面来看,以往以政府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或借以发挥企业、能人带头作用的产业扶贫模式,由于忽略了贫困人群的主体性地位,而使得产业扶贫的目标难于达成,无法培育贫困人群的集体行动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影响了扶贫的可持续性,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久扶不脱贫或返贫的情况发生。玉龙县产业扶贫进程中,地方政府为企业、能人以及贫困人群留出了治理空间;充分考虑贫困人群的意愿以及企业诉求,以产业扶贫为契机,打造地方政府、企业与能人、贫困群体参与的组织平台,通过制度安排让贫困人群参与产业发展的剩余分配权。这使得贫困人群在公共事务决策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公共决策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得到各行动主体,尤其是贫困人群的支持和理解,不仅降低了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和政府项目实施成本,同时确保了贫困人群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扶贫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落实产业扶贫目标的过程中,条块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得以缓和,资源整合力度增强。从微观层面来看,玉龙县产业扶贫的结构性创新,培养了村民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村集体收入上升的同时增强了村集体的动员能力。做实的“党建+产业扶贫”模式将产业扶贫与社会建设、乡村治理有机结合,既成功贯彻落实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巩固了党在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层权威,增强了贫困地区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和认同。不仅如此,“党建+产业扶贫”中的能人或企业负责人大多来自当地农村,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当地农村,主要的社会关系还在农村,他们的经济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却又年轻力壮全家留守。这个阶层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存在极其重要,正是这个群体的存在使中西部地区农村在人财物流出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秩序[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