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中国城市管理学科的束缚

解放中国城市管理学科的束缚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纳入正式专业目录的时间较晚,导致学科发育滞后,相对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管理实践的需要而言,中国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积累不足,以及教学科研的学科体系发展迟缓,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除了上述这个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同样严重束缚着中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发展。二是,作为晚近批准的新设专业,城市管理专业面临两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学科发展问题。

解放中国城市管理学科的束缚

由于纳入正式专业目录的时间较晚,导致学科发育滞后,相对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管理实践的需要而言,中国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积累不足,以及教学科研的学科体系发展迟缓,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除了上述这个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同样严重束缚着中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发展。

第一,专业本体方面存在问题。由于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城市管理实践工作,导致中国的城市管理学科在整体上处于依靠洞察城市现象和感知现实问题,然后归纳抽象城市管理规律性的初期阶段。由此,一方面造成对城市管理基本规律的认知流于形式,并不深刻;更重要的是,对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的理解,更无法上升到一个比较科学的层次。相应地,传统管理学对开放条件下城市复杂巨系统的长期趋势性、系统复杂性和非线性问题存在盲区,必然会抑制中国现代城市管理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工具的演进。以管窥豹式的现场管理方法,进而造成中国城市管理的分支化和碎片化,不仅导致作为学科整合发展基础的研究规范化、方法统一性、工具标准化和结论可验证等基本条件无法满足;更进一步降低了城市管理学科各分支的融合度,延缓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的交叉互补特征的进程。

第二,学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从学科整体的角度,存在三个方面的典型问题,而不利于中国城市管理专业发展:一是,囿于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限制,在正式纳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前,我国传统城市管理的关注重点仅限于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城市“物质属性”和“硬件建设领域,过于强调狭义的建设管理,而非涵盖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事务的城市发展与服务管理,结果导致基于城市综合服务与管理的广义学科体系的建设滞后。二是,作为晚近批准的新设专业,城市管理专业面临两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学科发展问题。一方面,因为未及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者专业建设委员会等专职的学科管理机构,导致缺乏自上而下的学科统筹和协调发展规划,造成学科顶层设计环节缺失;也因此,相应地产生了另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已开设或者拟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院校,单纯依靠自身的学科特色、优势专业、院系组织基础等进行独立组织,致使不同院校城市管理学科的课程配置和专业训练模式特色各异,难以统一和标准化。三是,作为新设专业,城市管理在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本科、硕博士研究生两个培养阶段之间,以及学科的基础科研与教学两个体系之间缺少衔接性的情况,致使出现生源流失、教学资源失配和学科整体结构不合理的现象。(www.xing528.com)

第三,社会环境方面存在问题。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新方向,城市管理的宗旨和使命必然要凸显城市政府行政、公共事务、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向和实践需要。可以说,社会环境是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两者必须互相协调。中国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专业必然克服如下几个方面的体制和执法遗留问题:一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民主化基础薄弱,对公共管理的体制性支撑不足,城市管理经常性地受到诸如政治周期、官员换届、重大应急事件等因素的制约,管理缺少稳定性。二是,当前,诸如专业技术指导、行业管理、政策研究、民间机构和社会企业等城市管理领域的组织体系建设迟滞,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低,造成城市管理体制转型困难,制度与技术创新进程受阻。三是,中国城市管理发展受到发展环境恶化和现实冲突的困扰,广为人知的社会现实矛盾包括: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未能统筹兼顾;城市建设高大上、贵族化,但城市管理却以底层化事务为主,管理重心错位,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方式单一,人性化管理不足,同时进一步恶化了城市发展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