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趋势,制定策略的重要前提

把握趋势,制定策略的重要前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趋势是人们常说的走势或走向。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个计划生育政策,这是一项基本国策。从1963年起,中国人口维持了近30年的出生高峰期。中国制造的优势将荡然无存。而这将促成中国房价最后一次的大顶部,中国白酒的最后一次辉煌。中国的经济将步入新的轨道。在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将显著提高。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已经具备了条件和时机。

把握趋势,制定策略的重要前提

趋势是人们常说的走势或走向。现代人看待势,主要有两个层次:一种是静态的,可应用于形势判断。审势、借势与造势等,都与形势判断有关。另一种是动态的,则应用于趋势研究,也就是在形势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未来走向与前景预先作出合理的推断。这种合理推断在管理学上又有一个名词,叫科学预测。

从中国人口结构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在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热点和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思考时,我们都不能忽视当前及以后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个计划生育政策,这是一项基本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周恩来就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1971年,国务院提出把人口控制指标列入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推行“晚,稀,少”的政策,也就是晚生,间隔生,少生。1973年,毛泽东提议成立国务院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开展全国计划生育工作。1974年毛泽东指示“人口非控制不可”后,中国政府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中央提出进一步推行“一胎化”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2年,根据邓小平“人口是个大战略”的指示,党的十二大首次将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强制执行。在计划生育早期,中国的生育政策有过几次重大变化。但是在198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的生育政策趋于稳定化,一直延续了20多年。

所以,我直接从中国历年出生人口数据入手(如图2-1所示),结合中国推行的生育政策,来阐释中国人口结构的构成、演变,以探求中国人口变化对当前及以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人口的最大问题是:1990年后出生人口直线下滑,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出生人口(六普存活,下同)有2800万人,是所有年龄段中人口最多的。结合小学入学人数,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数据虽然存在一定重报,但人口数量的高峰却是实实在在的。

978-7-111-46364-1-Chapter02-1.jpg

图2-1 中国历年新出生人口走势图

不过,2800万的人口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从1963年起,中国人口维持了近30年的出生高峰期。这期间,每年出生人口平均超过2000万人。其中,1968~1970年和1988~1990年出生人口平均超过2600万人。1990年的人口高峰,就来自于1963~1970年期间的婴儿潮所形成的主力生育人群。

只是,婴儿潮果真像潮水一样,很快就退下去了。1995年的出生人口,只有1802万,比1990年减少1000万人!此后出生的人口继续下降,1999~2003年这五年期间的出生人口,年均竟然不到1400万,比1990年的高峰要少一半!(www.xing528.com)

这样的数据,让人无法释怀。从1960年代起,中国经济和社会早已适应了每年新出生人口2000~2500万的规模,社会资源配置也长期以此为准。但1990年后,新生人口越来越少,1996~2010年,长达14年时间,没有任何一年新生人口(均指六普时生存人口)超过1600万人,其中还有4年不足1400万人。

这一个人口生育低潮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小学教育上:1994~1996年,全国小学每年招生2530万人左右,随后,招生数量急速下滑,2000年起低于2000万,到2005年已不足1700万。10年时间,小学招生数量下滑1000万。

这股出生人口下滑的潮流所造成的影响还在继续逐年向前推进。2003年起,初中入学人数开始显著下滑,2006年起,高中入学人数开始显著下滑。2008年,也就是1996年上小学的孩子开始报考大学的时候,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050万。随后,从2009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开始下滑,2012年只有915万人报考。2017年,报考人数将可能低得令人不敢相信:那一年的学生只有1670万人入小学,按照演变规律,届时估计只有不到800万人参加高考,而招生人数可能超过720万人,没错,入学率超过9成。

由于1990年后出生人口急速下降,而中学招生人数不变,结果导致从2006年起,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人数迅速减少,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2005年,有1500万孩子读完初中后进入社会,成为打工族,2009年就只有不到1000万人初中毕业之后工作。4年时间,低端劳动力减少400万,而退休人口维系在1000万~1300万人之间,这就导致了所谓的“民工荒”。中国劳动力成本也正是从2007年之后逐渐上升的。

2014年起,中国每年将有逾1700万人进入退休年龄。届时,初中毕业出来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800万人,低端劳动力进一步匮乏。即便加上大学毕业生600万人左右,则实际劳动力将存在200万人以上的缺口。所谓的人口红利,将变成人口负债!那时候,劳动力价格将被迫上涨。中国制造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第六次人口普查20~24岁人口合计1.274亿人,是1985~1990年婴儿潮时期的出生人口,雄踞各年龄别的最高水平。目前,他们的年龄是22~26岁,正是结婚生子的黄金年龄。此时,他们开始工作,开始买房,开始喝酒。结婚和生子构成了此间白酒消费的高潮。而这将促成中国房价最后一次的大顶部,中国白酒的最后一次辉煌。很多东西,因他们而改变。

2011年,中国有1370万人进入60岁的退休年龄。2012年上升到1600万,2014年将有近1700多万人退休。老年人口数量的上升,对于医疗健康产业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改革开放30几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然而,在随后的10~20年里,中国将同样发生巨大的转变。中国的经济将步入新的轨道。实际上,从2010~2011年已经开始了。中国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迈进。在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将显著提高。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已经具备了条件和时机。在中国还有大量的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提高基层工人工资是很困难、不太现实的。即使最低工资标准定得再高,也将形同虚设。而现在出现劳动力短缺,一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且这种短缺将长时期存在,且不断扩大。

现在是农民工出现了短缺,大学生还是就业难。大学生就业的时间要比高中生晚4~5年,应该在22~23岁,再加上近些年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减少也应在3~4年之后。那时,大学生应该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待遇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