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的结构和语言:深入解读

《资本论》的结构和语言:深入解读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和雇佣劳动是《资本论》的核心问题指向。因此,研究资本如何增殖,雇佣劳动在资本增值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构成《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资本论》的语言凝练、简洁、生动、明了。人们常常感到《资本论》难懂,这不是马克思的语言表述有问题,而是他研究的问题本身很抽象,不容易被人们理解。

《资本论》的结构和语言:深入解读

结构与语言影响到学术论著或论文读者的理解,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资本论》的结构。一门科学,不仅要有一个问题指向,以“元问题”为核心,确定解决问题的要素,依这些要素构成一个严谨的框架,形成一条主线,而且在框架内还要进行网格的再划分,细致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细节,使之不脱离主线的方向,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索并依逻辑进行论述。理论体系的框架要层次分明。在解决理论问题时,往往都是由浅入深地层层递进的。有时候,大的方向性问题看似解决了,但细节问题不能解决,整个理论大厦就建立不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会倒坍。比如,李嘉图尽管在很多重要问题上见解正确,但他没有弄清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不能解决资本与劳动相交换与劳动决定价值这一规律无法相容的问题;他不知道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不能解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问题。有的人抓住这些问题对他进行攻击,最终他的学派解体。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和雇佣劳动是《资本论》的核心问题指向。因此,研究资本如何增殖,雇佣劳动在资本增值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构成《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资本的本源是价值,价值问题是《资本论》的元问题,马克思以价值是什么—商品的价值构成—商品的流通—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的生成—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价格—市场价格为主线,围绕主线划分网格,找出网格中的一个个理论元素,或者说网格中的一个个再低一级的元问题,予以合乎逻辑的解决。《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价值的论述是马克思的理论大厦的基础,主要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论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论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通过对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生产价格、商业价格和市场价格如何形成的分析,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全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断地对马克思的市场价格理论进行攻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论予以反驳,有人担心马克思学派因此解体,所以,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体系进行梳理,肯定它的科学性,发展它未涉及的领域,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www.xing528.com)

2.《资本论》的语言。《资本论》的语言凝练、简洁、生动、明了。有的语言很形象,使人们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8]再比如,马克思形容资本家与劳动力出卖者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后的情景:“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59]把资本家与工人的状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人们常常感到《资本论》难懂,这不是马克思的语言表述有问题,而是他研究的问题本身很抽象,不容易被人们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分析商品的部分最难理解,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60]。马克思对他的著作精益求精,不断地进行语言修改。他在第二版跋中曾说:“原文中局部的、往往只是修辞上的修改,用不着一一列举出来。这些修改全书各处都有。”[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