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味语言,深入人物内心

品味语言,深入人物内心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自主学习,体现学以致用师:下面大家自主学习课文二、三部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去体会科林的每一句话,走进科林的内心。课件出示学习提示:1.用“联系上下文”和“关注提示语”的方法读科林的每一句话,体会人物内心,揣摩人物性格,可以适当做批注。

品味语言,深入人物内心

(一)精读导学,教给学习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充分,大家在交流中都提到了科林的心情,确实,在圣诞前夜,科林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走进科林的内心,去感受这个渔家少年丰富的情感世界。怎么走进他的内心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生:细细地读书,思考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师:可以,还有吗?

生:关注他怎么说的,想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是啊,古人云:言为心声,意思就是从一个人说的话里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老师把这个词送给你们。

(板书:言为心声)

(齐读)

师:下面我们就循着科林的每一句话,去感受他的内心,去揣摩他的情感。这一句话谁来读?

课件出示:

“妈妈,我不想点蜡烛。”科林说。

师:这句话很直白,也很简单,但我们还是可以读懂科林的心,谁来试试?

生:我从这句话里看出科林心情很沉重。这句话他还在第9自然段说了一遍。

师:请你联系上下文,给大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好吗?

生:“现在连给帆船进港导航的灯光都没有”,他一边说一边瞟了瞟灯塔,“我不想点蜡烛。”

生:从科林瞟了瞟灯塔,我可以感受到,科林现在最关心的是灯塔亮不亮,爸爸能不能回来,他的心情除了沉重,还有担心。

师:很好,关注提示语,我们就能从人物语言中体会更多,如果再联系第八自然段,你们的体会也许会更深刻。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生:“我知道,我也不想。”妈妈回答,“但在爱尔兰,每个人在圣诞前夜都要点一根蜡烛,甚至当家里遇到了伤心事,你也必须点上这根蜡烛。来吧,这里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挖些泥炭来,我们不久就可以开饭了。”

生:原来点蜡烛不是平常的点蜡烛,这是全国上下的风俗,但即使是这样,科林仍然说“我不想点蜡烛”,可以看出他很在乎父亲,没有父亲,圣诞节也没有意义。

师:对父亲的牵挂,使得他对圣诞节和点蜡烛都提不起兴趣;对父亲的牵挂,使得他心情沉重、忐忑不安。所有的这些,我们都是从科林一句简短的话语中揣摩出来的。当然,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还关注了提示语,这些都是好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关注提示语。

(二)自主学习,体现学以致用

师:下面大家自主学习课文二、三部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去体会科林的每一句话,走进科林的内心。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用“联系上下文”和“关注提示语”的方法读科林的每一句话,体会人物内心,揣摩人物性格,可以适当做批注。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学生自由读书,自主学习约五分钟)

师: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之后,肯定有了很多收获,现在可以和同桌交流了。交流话不在多,关键是你的观点要对别人讲清楚,别人的话你要听明白。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言为心声”,谁从科林的话语中体会到他的内心了?

生:我从“‘达菲先生’,科林气喘吁吁地说,‘您从前是怎样点亮灯塔的?您还能把它点亮吗?’”这句话中体会到科林内心十分焦急。

师:怎么体会的?

生:我从“气喘吁吁”这个词感受到的,科林一定是非常着急地从山下跑来的,才跑得气喘吁吁。

师:你活学活用,关注提示语,很好。就这句话,有没有同学联系上下文体会的?

生:之前有一句话:“在注视灯塔的时候,科林突然有了主意”,之后还有一句话:“我是说,在没有电之前,您是怎样点亮灯塔的?您还能把它点亮吗?”这说明科林在上山之前就已经想好要用煤油点灯了,他那么着急,就是想向达菲先生询问一下,证实一下,这样就能快点让父亲的船回来。

师:你善于学习,表扬你。你是说科林着急的背后是对父亲的爱,是吗?

生:是的。

(师板书:爱)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我把科林的几句话放在一起,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课件出示:

“达菲先生,”科林气喘吁吁地说,“您从前是怎样点亮灯塔的?您还能把它点亮吗?

“我是说,在没有电之前,您是怎样点亮灯塔的?”

“用煤油点灯能行吗?”

师:(面对发言的学生)“言为心声”,你已经从科林的话中体会到了着急与爱,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朗读,读得短促、着急)

师:读得真好!老师突然有了一个问题,(手指课件)这里第一句中用了“气喘吁吁”这个提示语,表现出科林内心很着急,那第二句、第三句为什么没有再加点提示语呢?比如“着急地说”“急忙问”之类的。

(生无语)

师:这个问题有难度,你们可以比较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A:“达菲先生”科林气喘吁吁地说,“您从前是怎样点亮灯塔的?您还能把它点亮吗?

“我是说,在没有电之前,您是怎样点亮灯塔的?”

“用煤油点灯能行吗?”

B:“达菲先生”科林气喘吁吁地说,“您从前是怎样点亮灯塔的?您还能把它点亮吗?

科林一边擦汗一边问:“我是说,在没有电之前,您是怎样点亮灯塔的?”

“用煤油点灯能行吗?”科林又着急地问。

(生自由读后有人举手)

生:加了两个提示语,读起来反而不流畅了。

生:课文中只有一个提示语,但读起来很流畅,感觉科林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师:原来是这样,你们发现了这段对话的特别之处,这也是作者写作的秘诀。在特别着急的情况下,过多的提示语反而显得多余。我们还是来读读文中这段简洁的对话吧。

(师生分角色读第12—16自然段)

师:万分焦急的科林还没等达菲先生把话说完,就牵着毛驴跑掉了。他用同样的话问遍了窗口有烛光摇曳的每一幢房子。这句话就是——

课件出示:

“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

(齐读)

师:谁从这句话中读懂科林了?

生:我从提示语体会到科林很有恒心、肯坚持,因为他问遍了窗口有烛光摇曳的每一幢房子。

师:现在我就是爱尔兰人,我的窗口就有摇曳的烛光,你是科林,你会怎么说?

(生一愣后):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

师:好的,孩子,祝你好运!

(师作倒半杯煤油的动作)

师:我的邻居窗口也有摇曳的烛光,你会——

(生转向另一个学生):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

(另一学生起立):好的,孩子,祝你好运。

(学生也作倒半杯煤油的动作)

(师示意“科林”依次要了五次煤油)

师:你刚才要了五次,科林又要了多少次呢?我们无法猜测,我们只知道一小时后——

生接读:

一小时后,煤油灌满了两只水桶。

师:我们还知道,两小时后——

生接读:(www.xing528.com)

两小时后,科林又从邻村搜集了两桶煤油。

师:对于科林来说,这是怎样的两小时啊!默读这段文字,关注带点的字词,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课件出示:

“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科林用同样的话问遍了窗口有烛光摇曳的每一幢房子。

一小时后,煤油灌满了两只水桶。

两小时后,科林又从邻村搜集了两桶煤油。

生:这是非常疲惫的两小时,因为半杯半杯地要,一家一家地要,要很多很多人家的油才能凑满四桶,科林应该很疲惫吧。

师:是的,跑完两个村子,应该是很累了。

生:我觉得是累并快乐的两个小时,虽然累,但是想到能用要来的煤油点亮灯塔,科林还是快乐的。

师:是啊,当精神有所寄托,身体的疲劳又算得了什么呢?

生:这还是充满希望的两个小时,要到的煤油越多,科林心中的希望就越大。

师:是啊,这是不同寻常的两个小时,这是不同寻常的四桶油,再读科林的话,你一定能看到科林内心更多的东西。

生齐读:

“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科林用同样的话问遍了窗口有烛光摇曳的每一幢房子。

生:科林的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搜集到足够的煤油。我一定要让爸爸回来。

生:科林一定在心里对爸爸说:“爸爸,等着我,我一定能点亮灯塔。”

师:是的,读到这儿,科林心中所有的话汇成一个字,那就是他对父亲的——

生齐答:爱。

师:此刻,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渔家少年?

生:执着的、肯吃苦的少年。

生:深爱着自己父亲的少年。

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少年。

师:是啊,因为对父亲的浓浓至爱,科林才能坚持跑完两个小时,才能搜集到四桶煤油,才能一遍又一遍请求别人——

生接读:

“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

(齐读)

师:从科林的一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他对父亲深深的爱,以及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执着、恒心。其实这句话是有多重含义的,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它。有没有同学联系其他内容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联系第20自然段,就发现科林很聪明。

师:哦,是吗?请你读读相关的内容。

生读:科林知道,圣诞前夜,在爱尔兰人的家里,一根点燃的蜡烛意味着任何走近门口的陌生人都将受到欢迎,他提出的所有要求都会尽量得到满足。

师:原来如此,真是个聪明的男孩。

(板书:聪明)

生:我联系第17自然段,就发现科林还是个善良的孩子,因为达菲先生说村里人都穷得买不起煤油,只能挖泥炭来生火。所以科林每次跟人家要煤油的时候只要半杯,这说明科林不想让别人太为难。

师:是啊,虽然他提出的所有要求都会尽量得到满足,但是他还是只要半杯煤油,老师查了资料,一夸脱大约两斤多一点,也就是说村里人家穷得连两斤的煤油都买不起。所以科林愿意多跑几个村子。从这儿,你们认识到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科林?

生:一个能理解人的科林。

生:一个善解人意的科林。

(师板书:善解人意)

师:看,多读了两段文字,我们对科林的话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科林的认识也更丰富起来。

师:科林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妈妈着急地询问他——

课件出示:

“科林,你上哪儿去了?你真叫我担心。你没有吃晚饭,也没有点你的蜡烛。”

(女生齐读)

师:科林是怎么回答的呢?

课件出示:

“我点了蜡烛,妈妈,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巨大的蜡烛!”

(男生齐读)

师:科林的话妈妈肯定听不懂,你们能听懂吗?

生:科林说的大蜡烛指的是灯塔。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我联系第25自然段,当科林收集到煤油又爬到半山腰时,他发现灯塔忽然有了光亮。达菲先生把大油灯点亮了。科林说的大蜡烛就是指达菲先生用大油灯把灯塔点亮了。

师:点亮一盏油灯本是寻常的事情,可是今夜不一样,俗话说:“没有经过黑暗的煎熬,哪知道光明的珍贵。”还记得科林和达菲说话时的焦急吗?

男女生分角色齐读:

“达菲先生,”科林气喘吁吁地说,“您从前是怎样点亮灯塔的?您还能把它点亮吗?

“我是说,在没有电之前,您是怎样点亮灯塔的?”

“用煤油点灯能行吗?”

师:还记得科林一家一家地讨要半杯煤油吗?

齐读:“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

师:再读第25自然段,一定能读出新的感觉,谁来读?

生读:两小时后,科林又从邻村搜集了两桶煤油。当他牵着毛驴爬到半山腰时,灯塔忽然闪出了亮光,一道巨大的光柱越过山谷,穿透浓雾,射向黑沉沉的海面。达菲先生把大油灯点亮了。

师:(面向读书的学生)此刻,这段文字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激动、高兴。

师:这说明你已经融入了文字,你的心走进了课文,走近了科林,走近了那个圣诞前夜。同学们,读书就要这样,“眼到、口到、心到”,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科林的激动。

(齐读第二十五自然段)

师:学到这儿,再读科林的话就别有一番滋味了,谁来读?

生读:“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

师:科林,请问你今晚上都在干什么?

生(一愣):我在搜集煤油。

师:你敲了多少扇窗户

生:记不清了,很多。

师:你爬了多少山路?

生:不知道,反正很远。

师:你不停地走,走了多长时间?

生:两小时。

师:累吗?

生:累,但是看到灯塔亮了心里很暖。

师:所以,你会怎样回答妈妈呢?请你读。

课件出示:

“我点了蜡烛,妈妈,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巨大的蜡烛!”

(生感情朗读,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