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与手法技巧

深入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与手法技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散文最大的特点在其美上,在其语言的优雅与精致,对语言的分析,是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必由之路。(一)关注“非常态”的词语作者在创作时,日常词语往往是信笔流出,那些不寻常的、陌生化的词语,往往才是作者倾注心血去锤炼的,它含有日常语言所无法传达的意义,含有作者在特定时刻需要传达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修辞是每一个作家,甚至我们普通人为文的必要手段。

深入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与手法技巧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育界普遍高扬人文的大旗,“注重整体感知”“读出个性体验”,成为最热门的词汇。甚至对“咬文嚼字”“精雕细刻”的教学方法采取回避的态度,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是与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相违背的。可从实际教学情况上看,散文本身就没有什么完整的情节,试图通过情节、人物取胜是不可能的。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散文最大的特点在其美上,在其语言的优雅与精致,对语言的分析,是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必由之路。

对于散文的语言,要关注两点:一、说的是什么?二、是如何说的?而这二者同等重要。“说什么”,就是浅层地理解文字的准确意义,感受文字跃动着的美感;“如何说”就是作者是怎样组织文字、表达情感的,这是区别于“感受”的抽象理解。可以这样说,学习散文,就是学习作者如何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内容的。

(一)关注“非常态”的词语

作者在创作时,日常词语往往是信笔流出,那些不寻常的、陌生化的词语,往往才是作者倾注心血去锤炼的,它含有日常语言所无法传达的意义,含有作者在特定时刻需要传达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寻找这些“非常态”的词语,并通过替换以及比较,让学生感知锤炼语言的重要性,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下笔,既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又可以把握行文的逻辑。

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北平的秋”呢?这样一个看似有些“较真”的小问题,却也包含着巨大的容量。

首先,北平作为“北平”,这个词汇属于全世界的任何人。但是北平作为“故都”,却只属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小范围人群,也就是说,“北平”作为“故都”,只对“北京土著”成立,这就带有一种亲切感、归属感。如果用“北平的秋”,那就可能是一位游览者,哪怕是外国人都可以这样来表达。

其次,郁达夫是一位对中外文化都很有见地的学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郁达夫引经据典,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作者的议论,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故都”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诗意,与“秋”结合,能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1]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

再次,“故都”的“故”字包含着“过去”的意思,“故都”一词,显得“年代感”十足。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平已经不是当时的首都,当时的首都是南京。北平(北京)作为明清两代盛世的首都,此刻却繁华退尽,荒凉落寞。“故都”一词道尽了历史苍凉与厚重,道出了作者深切的眷念之意。

再比如,在《散步》这篇文章之中,“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们仔细读来,就会发现“太迟,太迟了”“挺”“总算”“熬”这都是话里有话的词。这里面的“太迟,太迟了”不是自然的春天来得迟,是作者心里的春天来得迟。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盼着什么,越觉得时间过得慢。因为,在这个春天好多老人因为挺不住,而过早地离去了,这两个词更多地表现作者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他心中很着急,他盼着这个春天赶快来到。“挺”字和“熬”字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而这个“总算”有一种欣喜和幸运的感觉,作者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跃然纸上。

教师在领着学生品味这些词的时候,要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感受、辨析、揣摩,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

(二)景物描写不可忽视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的写景散文,这一般是作者到达某地见到某景或某物,触动了自己的灵感和才思,或精心雕琢反复推敲或一挥而就下笔成文,景物中一定包含着作者的情思与期待;还有一类不是专门写景的散文,其中却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虽为客观存在,却一定是为作者主观情感服务的。也就是在这些景物中,作者一定是有话要说的。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与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我们看莫怀戚先生的《散步》这篇文章中的三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第二处: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第三处: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这篇精致隽永的散文一共580字,景物描写就用去了130字,这绝不应该是闲来之笔。从总体上来讲,这三处景物描写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这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但是,细细分析起来,每一处又有每一处的妙用。

第一处描写,是作者的母亲熬过了这个严冬之后,迎来了春天,作者在如释重负的心情下所写。他用南方初春极富活力的景物,引出“生命”的话题。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对生命的讴歌与礼赞。

第二处描写,是母亲同意走小路,将目光向小路投去的所见。这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它们无不显示着不可遏制的春的生机,仿佛生命力量的呼唤。(www.xing528.com)

第三处描写,看似一笔带过,却照应了前两处景物,也是作者一家人的目标,这既是行走的目的地,又何尝不是作者对未来的期许呢?如果让摄影师来表现的话,他一定会把镜头拉得很长很长,把春的景物绵延得很远很远,让这一家四口坚定而幸福地走下去。

景物的选取都是经过作者细心考虑,为情感及作者的心情服务的。景物描写能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教学中,教师要带领着学生反复品鉴,这是解读散文一条很重要的门径。

(三)关注文中特殊修辞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么写的好处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想必他们已经不胜其烦了。其实我们想一想,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哪有不使用修辞的?修辞是每一个作家,甚至我们普通人为文的必要手段。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要再讲了修辞了呢?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类的问题,确实没有必要再问再讲了。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再讲修辞就要讲学生不熟悉的,或是这一篇文章中非常有特点的修辞手法的使用。

巴金曾经赞赏过郁达夫《故都的秋》:“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意畅达,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所以,在讲《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时候,就要关注排比句式。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故都的秋》一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并且基本上都是由名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短排,极力渲染气氛,极力加浓情感,显得意蕴深挚动人。这样的句式读起来也很有特点,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却绝无矫揉造作之姿。既显得气势磅礴,工致典雅,又在形式上,具有语言整饬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也可以讲修辞,但不是讲比喻,也不是讲拟人,而是讲通感。这一课的通感是比较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全文中出现两例,第一例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第二处是用来描写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四)关注文中有特点的表现手法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要让学生明确各种手法的定义、适用范围,相近手法之间的区别。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相近手法的辨析应该是散文鉴赏中的一个难点。例如:联想和想象,对比和衬托,铺垫和伏笔,插叙和补叙,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等等的区分。如何用精要的几语,让学生一下子将这些纷繁复杂的表现手法区分出来,而真正地会辨别,会使用,是教学的用力点。让学生对这些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和区分,其目的不仅是会做题,更多地是学会对散文的鉴赏,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来的文章具有如此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进而将这样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以增加作文的表现力。

例如,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很多时候它容易和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混淆,老师就要清楚明了地为学生讲出二者的区别。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通篇采用象征。高尔基自己说:“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作者依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美学选择,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全篇看起来满眼是大海上暴风雨前的景象,透过纸背,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图。

(五)关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2]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议论、描写、抒情、记叙、说明这五种。一篇好的文章,要注意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冰心的《荷叶·母亲》第一部分作者就平淡地叙述,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进行细致的描写,描绘了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第三部分作者采用了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由于前面的叙述和描写很到位,第三部分的抒情和议论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作者对母爱的歌颂和赞美就非常能够打动人心。

《故都的秋》前半部分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叙述和描写,后半部分加入了对秋的诗文的议论,这是作者在原有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基础上添加的厚重的文化气息。这部分议论,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底蕴和学养,与作者一心在文章中创设的文化氛围相贴合,又使得文章的层次不仅停留在对故都的景色的怀念之情上,而是向一种人类普遍所拥有的情感进军,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