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虚拟价格的资源利益差异性经济增长模型优化方案

基于虚拟价格的资源利益差异性经济增长模型优化方案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基于资源虚拟价值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在传统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引入了流通领域的虚拟价值。通过我们将理论中资源的虚拟定价模型和实际的资源虚拟定价模型的分类讨论,使得资源虚拟价值的经济增长模型更具现实操作性,资源利益的差异性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更为凸显,经济增长理论也因此而更加完善。

基于虚拟价格的资源利益差异性经济增长模型优化方案

资源本身带有很强的虚拟性,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按照劳动价值论的中心论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有劳动投入才有价值,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一些自然资源依附于自然力而生,是一种自然财富,人类可以不费力气地得到它们,并投入生产过程中。马克思认为这主要是由自然力所带来的产物,它们没有经过人类劳动,或者说投入的劳动量非常有限,但是它若以商品形式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到商品交换环节,就具有了虚拟价值,并以价格形式表现出来,这一价格可能远高于其中蕴含的劳动的价值,也就是商品的真实价值。“这个虚拟价值不仅会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且还要通过价格获得实现。”[3]

在现实的资源交易活动中,资源的虚拟价值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虚拟价值理论为现实的资源交易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在交易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在基于虚拟价值的基础上存在,没有虚拟价值就无法交易,没有交易就没有交易的利益,因此,在交易产生的资源利益量上的差异也是基于虚拟价值的存在。

通常对于资源等以虚拟价值形式存在的产品都用稀缺性和垄断性体现其虚拟性,以资源为例,资源包括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的资源,前者由于其不可再生性使其非常稀缺,一旦人们占有了这类资源也就垄断了它们;后者虽然稀缺程度小于前者,但是,相对于人类的需要来说还是稀缺的,因此,也就有了一定的垄断性。马克思认为,这类产品的虚拟价格不是“由商品的生产价格决定,也不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而是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或“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的。[4]

类比土地资源的定价方法,对资源的虚拟价值进行估价,模型为:

其中,Wf代表资源的虚拟价值,R代表收益率,r代表贴现率,这个公式代表的是无期限的资源的虚拟定价公式;由于资源作为一个生产要素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实现需要一个期限,有时这个期限是有限的,所以还有另外一种公式来表达有期限的资源的虚拟定价问题:

其中,Wf代表资源的虚拟价值,R代表收益率,F代表资源的市场售价,r代表贴现率,n代表资源期限。[5]

资源利益在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价值体现,必须以资源在流通领域即市场交换过程中的虚拟价值作为依托,因为它是没有“价值”的,但在核算经济增长的成果时我们只能运用虚拟价值将其引入模型进行计算。这样一来,资源利益在传统的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得到体现。既然资源的价值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表现为市场价格,那么资源的虚拟价值同时也要遵循市场供求规律。“自然资源虚拟价值主要由表现在绝对地租上的稀缺土地的市场供求关系和表现在级差地租上的由自然资源丰度和开采利用条件、品质差别等决定的自然资源等级”。[6]因此在建立资源虚拟价值实现模型时,必须考虑建立一个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实现模型。

用V表示能够实现的资源虚拟价值即资源实际的虚拟价值,当期实际资源的虚拟价值V受以下因素影响:

A.资源的市场供给状况,用ΔQd/ΔQs比值大小反映,其中Qd为资源的需求量,Qs为资源的供给量,如比值大于1,说明需求增量大于供给增量,实际的V比理论Wf值增加,反之亦然;

B.资源等级差别,即用参数α表示资源的丰裕程度以及开采利用中的条件、品质差别的等级系数。

资源实际虚拟价值的定价模型为:

其中,Ed、Es分别表示资源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S与R是类比土地资源定价过程中的绝对地租以及平均级差,r仍然代表贴现率。

从上述资源实际的虚拟价值定价模型中不难看出:

(1)当需求弹性正常,而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时,即Ed为常数,Es→∞,V→0,而当供给弹性趋于0时,V→∞;

(2)当供给弹性正常,而需求弹性趋于无穷大时,即Es=常数,Ed→∞时,V→∞,Es=常数,Ed→0时,V→0。(www.xing528.com)

通过对可实现的资源虚拟定价模型的研究,将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再一次进行扩充,引入流通领域的虚拟价值,因为资源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只是通过在市场流通中进行交易的价值来进行核算,因此我们可将流通领域的虚拟价值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部门主要包括商品流通的商业部门、资本流通的金融部门。这些部门的共同特征是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本和劳动,并且获得平均利润,但其费用的补偿以及利润的获得并不是通过本部门劳动创造的,而是从实体经济部门转移而来的。因此,对于非生产性的流通部门来说,所获得的利润是虚拟价值。[7]

当实体经济部门引入流通领域的虚拟价值后,价值构成为:

其中,Mpp,Mpq分别表示实体经济部门保留的剩余价值以及转移到流通部门的剩余价值,且Mpp+Mpq=Mp,Mpq的大小直接由实际资源的虚拟价值V来决定。

非生产性流通领域的价值构成为:

其中,Kq,Mq分别代表流通部门投入的资本以及流通部门从实体经济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因此,要保持流通领域与实体经济部门平衡发展,实现条件为:Kq+Mq=Mpq

综上所述,基于资源虚拟价值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在传统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引入了流通领域的虚拟价值。不难看出,关于资源利益的虚拟定价问题是整个模型核心,它直接决定了模型中另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多少。通过我们将理论中资源的虚拟定价模型和实际的资源虚拟定价模型的分类讨论,使得资源虚拟价值的经济增长模型更具现实操作性,资源利益的差异性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更为凸显,经济增长理论也因此而更加完善。

【注释】

[1]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9.

[2]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2.

[3]马艳,李韵.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释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6.

[5]马艳,李韵.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释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6]陈长,邓丽霞.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模型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0,1.

[7]马艳.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354-3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