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银行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跨国银行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银行真正形成的时期主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跨国银行开始逐渐形成。这段时期,跨国银行的发展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上还是在势力格局上都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在这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各国跨国银行重新建立了全球海外分支机构网络,使投资规模迅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跨国银行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一)逐渐形成阶段(12世纪至20世纪初)

关于跨国银行的具体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当时来看,欧洲已经出现了主要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国际银行业。其中,最为典型的如意大利的麦迪西银行(Medici Bank),总部在佛罗伦萨,在西欧18个大城市设有分行。

从12世纪到15世纪,意大利银行一直在跨国银行中居领先地位,这与意大利在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密不可分,此后,德国、荷兰的国际银行依次各领风骚。

18世纪后,由于英国免受欧洲战争之灾,各国都认为那里是资金最安全的去处,另外,由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伦敦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资金,许多外国政府都到伦敦寻找贷款

随着19世纪的股份制银行出现,国际结算和资金汇兑技术进一步发展,此时的跨国银行主要是作为外国债券发行的代理人或包销人,英国的银行仍然独领风骚。

跨国银行真正形成的时期主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外部环境,这时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在跨国范围内形成大量流动的热钱(Hot Money),需要存入具有国际经营范围的银行以获取利润,此外,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客观上也需要提供跨国资金管理的银行服务,使得跨国银行的国际业务量明显上升。②内部环境,跨国银行实力的增强催生其内部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突破了以往商业融资外汇交易等传统业务,开始开展批发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如向跨国公司提供融资等各项服务。

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跨国银行开始逐渐形成。英国的海外银行(Overseas Bank)、巴克莱银行集团(Barclays Bank Group)、渣打银行(Charted Bank),法国的印度支那银行(Banque de IndoChine)等都是这一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跨国银行。

此外,美国、日本等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银行业也开始起步,如美国的第一国民银行等八家银行的海外分行分别从1914年的26家上升到了1920年的181家。表5-1主要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海外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数量。

表5-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海外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数量

(二)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银行出现了巨大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1975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有84家属于跨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729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拥有的分支机构达3941个,同期还有88家联合银行;1981年,世界最大的60家跨国银行的资产总额已经高达9406.21亿美元,存款总额达到了788240亿美元。

这段时期,跨国银行的发展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上还是在势力格局上都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1.投资规模

(1)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阶段,急需大量资本用于建设,但是由于普遍存在的“美元荒”,使得许多国家官方进出口银行出现外汇短缺,于是,跨国银行在提供国际融资方面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于是也进一步扩大了投资规模。

(2)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对跨国银行有较大的吸引力。欧洲美元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借贷市场,不受任何国家法律的约束,可以自由经营,有较高的利润率,于是各国跨国银行纷纷在海外广泛开设分支机构以进一步争夺欧洲美元市场的份额。

在这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各国跨国银行重新建立了全球海外分支机构网络,使投资规模迅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例如,美国跨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在1965年时为89亿美元,1980年则为397.5亿美元,占美国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也由2.4%提高到23.3%。

再如,1960年美国的跨国银行数目为8家,到1970年已经发展到79家,1980年增至139家,1986年为158家;在日本,跨国银行1979年底共有23家,跨国银行在海外设立了127家分支机构。有关两国具体规模变动的比较如表5-2所示。

表5-2 世界最大50家银行中美国、日本银行的规模比较

2.势力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跨国银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其势力格局却有了较大的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几家大银行和为数极少的一些欧洲银行仍然占据着一定的统治地位。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益增多的美洲地区性中小银行、大量欧洲和日本银行,以及一些国际联合银行才正式开始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逐渐地发展起来。

(3)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来自各个国家的各类商业银行、国际性投资银行、中东国家的银行等表现得更是活跃。同时,跨国银行设在欧洲、日本、美国和一些境外金融中心的分行数目也在逐渐增多,而在非洲设立的分行数则相反。

(三)调整重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1.跨国银行兼并活动频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际货币格局出现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和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以及国际上衍生金融工具的与日俱增,在很大程度上使世界银行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竞争处于一种白热化状态。各国银行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纷纷采取合并和兼并的方式,使其规模迈向大型化,促使自身实力和竞争优势得到一定的增强,使得抗风险、抗动荡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20世纪20年代,美国已经拥有2.5万家银行,但是到了1993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数目只有1.13万家。仅1995—1996年,全国共有1176件银行并购案,涉及交易金额825亿美元,全美银行数由1985年的14417家减至10168家。(www.xing528.com)

国际银行业的兼并风潮也广泛地波及欧洲、日本等地。芬兰堪萨斯银行(KOP)与芬兰联合银行(KBF)合并后成为该国当时最大的一家银行,日本三菱、东京银行合并成东京—三菱银行后,按当时日美汇率计价,资产达8180亿美元,比1994年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瑞士银行资产多280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第一大银行。

2.跨国银行着力于调整与改善内部机构

许多银行在这一阶段,都相继采取了削减机构和裁减员工的具体措施。例如,英国的西敏士银行在5年内一共关闭了1000家分行,并裁减了16000名员工。又如,法国的里昂信贷银行近年来在全球裁减员工3500名,约占总人数的10%。

此外,银行内部机构针对业务部门做了相应的改革。例如,德意志银行根据银行业务性质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将该行分为四个管理部门:对私银行业务部、机构及商业银行业务部、投资银行业务部和团体服务部,各部都设有自己的管理层,集团执行委员会统一对管理层进行控制。

(四)创新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由于近年来金融自由化浪潮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促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总的来看,重组化、电子化、全能化和本土化是跨国银行最新发展呈现出来的四大趋势。

1.国际银行的重组并购

(1)进一步追求大规模化。

这次并购浪潮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超大型跨国银行,进一步实行“强强联合”,如图5-1所示。2007年10月,以苏格兰皇家银行为首的三家欧洲财团成功地完成了对荷兰银行的收购,收购金额约1000亿美元,成为迄今世界上银行业最大的一项并购案。

图5-1 《银行家》评定的1000家银行总资产走势变动

(2)商业银行兼并非银行机构开始增多。

分业经营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其具有的管制能力失去了效力,各国金融当局不得不放松相关的管制,这就使得跨国银行的经营业务扩展到非银行业务领域,跨国银行开始经营过去主要由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

2.电子化

所谓跨国银行电子化,是指银行业务、工具、结算方式的电子化,它是数字化技术在跨国银行业广泛运用和发展的结果。计算机及电子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国际银行业务拓展、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的更新创造了条件。

1996年,世界第一家Internet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出现,并以其特有的迅捷便利赢得了银行和客户的青睐。此后,又相继出现了La Folla Band,Kingfield,First Union等网络银行,银行业的业务领域逐渐向网上银行转移。自1996年中国银行在国内设立网站尝试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来,网上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批发银行业务方面,银行借助电子技术公司客户有效地提供了现金管理方面的大量服务,如支付账户的控制、账户调整、电子资金转账、支票存款服务、信用证的电子签发等;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电子技术的运用也为银行创造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付款方式,如ATMs、销售点借记卡、家庭银行、电话票据支付等。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的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截至2016年底,银行卡累计发卡量63.7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7.6亿张,同比增长13.5%;活卡量达到了41.8亿张,其中当年新增4.9亿张,同比增长13.3%,可见电子货币和电子化消费的迅速普及是银行电子化的推动机。

3.全能化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传统银行业务受到了来自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融资证券化趋势使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极大的挤压。

为了能够及时应对新的挑战,跨国银行纷纷拓展业务范围,向“金融百货公司”的方向发展。目前,跨国银行进行拓展的新业务种类繁多。而且跨国银行全能化发展的模式也很丰富,主要有三种,即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英国的金融集团模式和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其各自特点如表5-3所示。

表5-3 德国、英国、美国三国跨国银行全能化发展模式的比较

续表

4.跨国银行加强本土化经营策略

在跨国银行并购浪潮的不断加快、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以及业务覆盖区域的扩大下,跨国银行为了进一步促进经营的本土化,开始针对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本土化策略主要是指在对东道国国内客户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跨国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产品创新,以尽快实现人才、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