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行国际货币特征分析

现行国际货币特征分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国际金本位制建立以来,国际货币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到现行的牙买加体系,黄金退出了国际货币的历史舞台。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保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创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着固定汇率制度占比大幅减少,中间浮动汇率制度骨架日益增加,浮动性汇率制度形式的多样化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现行国际货币特征分析

(一)黄金非货币化与美元主导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牙买加体系建立起来,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的结算,至此,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自国际金本位制建立以来,国际货币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到现行的牙买加体系,黄金退出了国际货币的历史舞台。但黄金的非货币化成为牙买加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其仍然延续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配地位,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也仍具有主导核心作用。

长期以来,牙买加体系成为以美元为主导的美元本位体系。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也不再承担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义务,但是美元的国际地位依旧十分重要,占据了各国外汇储蓄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失去黄金支撑约束的美元,成为一种纯粹的国家信用货币,仍然担负着国际核心货币的重任。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保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创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MF是美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产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IMF的影响不断增强,美国在IMF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同时由于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都比较强大,美元没有被边缘化,反而仍旧保持其核心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美元的实力凸显,其对各国的货币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钉住美元的货币制度,或是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一系列货币组合,甚至出现了完全美元化的现象。伴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美元的影子无处不在,美元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流通领域也不断扩展,影响力度也不断增加。

(二)汇率制度弹性

对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来说,其属于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在黄金丧失了货币职能后,美元的发行与黄金脱钩,失去了黄金基础比价,即使一些国家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也阻挡不了由于美元浮动而产生汇率浮动的事实。因此,现行的汇率制度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会出现浮动现象。IMF于1982年按照各国官方宣称的汇率制度加以分析,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钉住汇率制度,第二类是有限灵活的汇率制度,第三类是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

1999年,IMF根据实际汇率制度进行了重新分类,主要分为八大类:无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货币局制度、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在水平区内的钉住制度、爬行钉住、爬行区间、管理浮动汇率制和独立活动制。弗兰克尔依照严格固定逐步放松到完全弹性的方法,将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爬行钉住、肮脏浮动弹性汇率和无法归类等几大类。(www.xing528.com)

现行的汇率制度体现出了弹性化的特点。早在牙买加体系建立的初期,约有85%的发展中国家实施钉住汇率制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下降到45%,1997年又降到了40%。随着固定汇率制度占比大幅减少,中间浮动汇率制度骨架日益增加,浮动性汇率制度形式的多样化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柯林斯认为,从钉住汇率制度向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转变,可以减少政治成本,通过汇率变动,可以有较大余地应对各种冲击。

所谓汇率制度的弹性化是指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会呈现出多样化,不同程度的弹性化会产生不同的汇率制度,共同构成现行的国际货币多样化汇率制度组合。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符合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和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对于一些外围国家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多样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提供基础前提。

(三)区域货币合作化

欧洲的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了持续发展,特别是在80年代期间,欧洲以及日本的经济发展快速,极大地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同时在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对货币一体化的要求也日益强烈,欧元区于1999年在法德双轴心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欧元的出现,改变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局面。欧元作为区域一体化形成的货币,对美元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增添了一定的灵活性和竞争性。由此可见,区域经济贸易的一体化是区域货币合作一体化的基础。

1950年,法国的外交部长舒曼提出了“将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下”的计划。同时,1950年6月到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代表在巴黎就舒曼计划举行会议,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在1958年1月1日成立。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日趋密切,欧洲货币体系终于在1979年正式开始启动,目的是在欧共体内部能够实施固定可调的汇率制度。1989年,在《Delors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最终确立欧洲统一货币的具体步骤。欧元在1999年1月1日诞生,2002年1月1日开始发行欧元现钞和硬币。除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外,美洲、亚洲等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集中表现为: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不仅是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深化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的关键步骤。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其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的促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多元化进一步促进了区域货币合作和国际货币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