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条件与基础:货币国际化必备的因素

条件与基础:货币国际化必备的因素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人民币也不例外。货币的国际化是由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推动的。一国在全球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也可以带动和促进该国投资、贸易、金融走出国门,进而推动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一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助于维护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这一市场统称为欧洲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通道。

条件与基础:货币国际化必备的因素

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人民币也不例外。货币的国际化是由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推动的。

(一)稳定的政治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前提

国家政治局势决定着经济环境及货币运行环境,若一国政治局势出现动荡,则会造成经济市场运行的不稳定,进而影响货币币值的稳定性,削弱国内外居民对其货币实力的信心,最终造成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衰落。所以,想要保持货币的稳定性,首先要保证该国政治局势的稳定。另外,一国是否在国际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国际地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国货币的稳定性。不可否认,强大的国际背景可以很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性,保护了国内外居民以本国货币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全。一国在全球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也可以带动和促进该国投资、贸易、金融走出国门,进而推动一国货币的国际化。

(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一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助于维护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完备的储备资产,这样才能保证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快速地提供国际流动资产。另外,货币价值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假如该国货币没有保持其自身稳定的能力,则该货币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状况,且币值经常忽高忽低,引起名义汇率的贬值和不确定。这样一来就很难获取与货币相关的准确信息,并且无法快速准确地对贸易商品及资本资产进行有效的计算,无疑会影响该国货币的相关职能,如国际记账单位、价值储藏手段和交换媒介等。通货膨胀较高时,该国货币购买力会出现一定幅度的降低,这样就增加了持有该国货币的代价,因而也会影响该国货币作为国际价值储藏手段和交换媒介的职能。除此之外,一国的外贸出口必须在世界总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一国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越广,出口商品结构中差异性制成品所占的比例越高,该国货币国际化的程度也就越高。

(三)跨国银行是货币国际化的主体

最早的跨国银行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时已经出现了经营国际货币业务的机构。到12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首先出现了商人银行,即威尼斯银行。这些银行不仅经营货币汇兑与存贷款业务,也直接从事国际商品贸易。到13世纪,这类银行开始在意大利其他地区出现。这类银行除了经营国内业务外,还从事外国与本国之间按标准成色与质量进行货币兑换及向有实力的商人提供中长期贷款,银行的形态在此时已基本成型。到了14世纪,一些国际性商业银行在货币兑换的基础上开始对进出口贸易提供融资服务。到15世纪和16世纪,地中海的商业开始衰落,银行业也不例外。此后,货币中心转移,德国南部城市的银行开始兴旺起来。到17世纪和18世纪,银行业开始向荷兰与英国转移,这与当时的海运业有关。

在近代银行(1815—1918年)的发展中,英国起了领头羊的作用。在拿破仑时代,大量资金涌入英国,伦敦很快成为欧洲最活跃的金融中心。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当时的巴林兄弟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分别组织巨额辛迪加贷款,向受到拿破仑战争创伤的法国、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提供了大量重建贷款。(www.xing528.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银行业迅猛发展,形成了现代银行(1918—1945年),纽约取代了伦敦。外国政府在美国发行的债券已经远远超过在英国发行的债券。美国银行也迅速增加了在海外分行的数目。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海外分行的数目已达81家,但是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银行破产案不断发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年间,欧洲和日本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重建资金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道奇方案下的政府资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银行获得迅速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银行独领风骚。1960年,美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为124家,海外资产为35亿美元,1970年达到535家,海外资产增加到526亿美元。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银行的国际化也迅速发展。日本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由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70家增加到80年代的465家;日本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金额1980年末达到了425亿美元。联邦德国金融机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只有15家海外分支机构,到80年代已增加到75家。英国的海外机构为1101家,法国为39家,加拿大为295家。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海外银行机构达到了1091家,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为1000余家。与此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纷纷在海外拓展业务。中国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相继在海外设立机构。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货币国际化离不开金融市场特别是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西方关系恶化,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将持有的美元存入欧洲国家银行,以防美国冻结其账户,这就是最早的欧洲美元。这标志着货币经营所在地与货币发行国相分离,离岸金融市场得以产生。

随着各国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活动日益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欧洲美元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欧洲美元市场借贷活动已超过了美元范围,陆续出现了欧洲瑞士法郎、欧洲英镑等。这一市场统称为欧洲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也出现在亚洲、拉美及北美,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东京、巴林等国家和地区。离岸金融市场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通道。

(五)金融自由化浪潮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金融业历来是高风险性行业,因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十分重视金融立法,强调对银行业的监管,尤其是以英、美的监管为最甚。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美国在金融创新的压力下被迫修改条款,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开始了金融自由化,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从放松利率管制到放松金融业务管制,再到放松资本项目管制等措施,促进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和综合化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得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动,从而拓展了货币的国际运作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