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雨露催生人才:探寻伯乐发掘人才的奥妙

雨露催生人才:探寻伯乐发掘人才的奥妙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把人才看作一棵树,没有雨露的浇灌和润泽,迟早也会枯萎凋零。因此,伯乐就是人才发掘的“及时雨”,滋润大地使人才得以崭露头角、枝繁叶茂。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小到企业、大到社会,只有形成良性的人才管理机制,依靠机制“伯乐”而不是依靠个人“伯乐”,通过人才机制促使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是“伯乐”,才能实现人才辈出的欣欣向荣局面。这就是伯乐的高明与伟大之处。

雨露催生人才:探寻伯乐发掘人才的奥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朝政治家兼大文豪韩愈在《马说》中这样表达对当权者不会选拔人才、不够重视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在韩愈看来,社会并不缺少人才,但是缺少能够识别人才、发掘人才、重视人才的“伯乐”。如果把人才看作一棵树,没有雨露的浇灌和润泽,迟早也会枯萎凋零。因此,伯乐就是人才发掘的“及时雨”,滋润大地使人才得以崭露头角、枝繁叶茂。

如果用目前比较时髦的话来说,“伯乐”就是能够赏识你、信任你、帮助你、提携你、重用你、促成你并且还不求你回报的“贵人”,也是你生命中需要尊重、需要珍惜、需要感恩的人。“伯乐”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组织,甚至是一个机制。因此,从人才选拔与发掘的角度来看,最普遍的“伯乐”是个人,最系统的“伯乐”是组织,最强大的“伯乐”是社会人才管理机制。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小到企业、大到社会,只有形成良性的人才管理机制,依靠机制“伯乐”而不是依靠个人“伯乐”,通过人才机制促使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是“伯乐”,才能实现人才辈出的欣欣向荣局面。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伯乐”,是个人或组织而不是机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哪怕是无名无姓的世外高人,只要能够发现人才、重视人才,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伯乐”。文王之于姜尚,刘备之于孔明,萧何之于韩信黄石公之于张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如此。

伯乐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在芸芸大众之中力排众议、慧眼识珠,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917年,胡适北大入学考试阅卷时,忽然兴奋地向学校建议:“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可是这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零分,其他学科成绩也非常一般。就在校委们取舍两难之际,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决定破格录取这名考生。这名考生的名字叫罗家伦。1928年,不满31岁的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次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时,有一名考生国文和英文考得非常好,但是数学成绩不及格,罗家伦亲自把这位考生叫到校长室,经过一番交谈后特准其入学,这位考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钱钟书。如果没有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慧眼识珠,可能就不会有以后的清华校长罗家伦。没有罗家伦的特批入学,也很难想象会出现文学大家钱钟书。这就是伯乐的高明与伟大之处。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伯乐,才促使很多优秀人才不至于被社会埋没。

当前社会是移动互联网社会。无论是在地铁里,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办公室,总是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低头族”群体日益庞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超级APP产品——微信。微信因“朋友圈”功能而火,虽然现在“朋友圈”早就变成了名利场,充满了浓重而庸俗的商业和权力气息,不过,无论赞美还是抨击,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微信的出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模式,也孕育了前景无限的商业利益。自从2011年微信产品发布以来,截止到2016年时用户就已经达到惊人的9.27亿!在这个惊人的用户数字背后,蕴藏着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与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之间“伯乐与千里马”的动人故事。

被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也是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Foxmail的创始人,2000年张小龙以1200万元的价格将Foxmail出售,2005年Foxmail又被马化腾收购。在加入腾讯时,张小龙曾经向马化腾提出过一个特殊要求,因为张小龙那时居住在广州,他就提出不去深圳,要求在广州工作。一般来说,员工向企业提出这样的要求,企业基本都是予以拒绝,腾讯对这样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也是如此处理。但慧眼识珠同时又爱才心切的马化腾却答应了张小龙的要求,不惜打破常规,因人设岗,为张小龙在广州设立了“腾讯广州研究院”。张小龙在加入腾讯后主要负责QQ邮箱产品的研发,不过,他在腾讯职业生涯的“上半场”可以用“惨败”来形容,好在并没有影响马化腾对张小龙的认可。几经磨难,QQ邮箱最终成功。2010年11月,张小龙又向马化腾建议将微信产品立项,马化腾很快予以批准并明确微信全权由张小龙负责,这样才有了微信的诞生和爆发。(www.xing528.com)

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不过,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很多专家、教授在社会大众中的形象却毁誉参半。相反,一些在主流群体看来并不入流的“草根”却大受欢迎。“高手在民间”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首先是社会群众对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权威性和信任度大为降低;其次说明社会对人才的发掘出了问题,缺乏良性的人才机制,导致人才通道运行不畅。当有记者采访已故著名学者周有光如何看待“钱学森之问”时,他说韩愈的《马说》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其中之意,已经不言自明。

不过,对于大多数有志于成才的人来说,不能一味地抱怨现实状况或者寄希望于目前还遥不可及的社会人才机制来发现自己。人既要胸怀天下,也要活在当下。对于当下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伯乐”?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首先,积攒实力。这个过程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炼,不断进步,受苦受累不要怕,痛苦委屈不要紧,脸面自尊不在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学苦练、积攒实力。积攒实力的过程也是考验自己耐力的过程,因此一定要给自己赋予强大的内心动力,要给自己定下明确的理想和目标,用理想来牵引自己,用目标来激励自己,促使自己静下心来,以苦为乐,享受孤独,甘于寂寞,完成自身“资本”与实力的原始积累。这个过程可能较短,也可能较长,但是一定要相信,过程再长,也要像姜太公那样镇定自若,他72岁时才遇到自己的“伯乐”——周文王

其次,把握时机。当自己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时,就不要再只顾低头耕地,无暇抬头看天了。《易经·系辞下》中有句话:“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汉朝桓宽的《盐铁论》中也有句名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意思是明智的人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有学问的人会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策略。有了实力和资本,就要善于分辨时局,把握时机,因时而变,相时而动,应时而起。姜太公为了在渭河边等到周文王,也是经过一番精心准备的。诸葛亮为了让刘备“三顾茅庐”更是煞费苦心。西方有句谚语:“天助自助者。”(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由此可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绝非虚言。

最后,输出价值。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如何把握机会,顺势而为,成就自己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要创造价值并输出价值。即使有伯乐认为你是“千里马”,即使你已经把握时机进入“千里马”的行列,但是,民间有句俗语:“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是不是真正的“千里马”,最终还是要看结果。姜太公即使遇到周文王,如果不能帮助周朝完成统一大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也不会功德圆满、名垂后世。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如何判定价值?要看价值输出和价值贡献。在价值面前,无论说过多少或者做过多少,无论动机多好或者情感多悲,都是苍白无力的。人才评判的唯一标准,只能是价值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