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各类产业均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给中国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而言,中国产业结构存在以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产能过剩。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规模和企业规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融入全球化进程当中。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各类产业均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给中国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链条上处于重要一环,它所面临的转型升级任务也显得迫在眉睫。具体而言,中国产业结构存在以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产能过剩。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球经济放缓等引发需求萎缩,此前急速扩张并拉动中国经济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开始显现并日渐严重,其中煤炭、钢铁等行业尤为明显。所谓产能过剩,简言之,就是经济学当中的供过于求。从微观上来理解,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给定技术条件下,企业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超出了市场需求或购买能力。当前,中国经济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在工信部公布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一直都是重点提及对象,而光伏和风电被移出产能过剩行业。

产能过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1)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库存积压,会造成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或企业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这会引发银行不良资产率和坏账水平上升,加大整体金融运行的风险。(2)产能过剩意味着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如果造成整体物价水平下降,就会导致社会形成通货紧缩预期。(3)产能过剩造成企业利润空间萎缩,使得企业不愿意增加投资,金融机构惜贷。此时企业缩减雇用人数将增加失业,导致居民收入下降,多方压力形成的共振会加大经济陷入萧条的风险。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化居首,提出破产和再就业彰显决心,通过资本市场配合多兼并重组

2.现有产业规模较大但是实力不强。以制造业为例,根据工信部提供的数据,在产品规模方面,2014年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产品均由中国生产。就企业规模而言,2014年,在100家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占到了56家。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规模和企业规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这些制造业企业的实力并不如其规模那样强大,以数控机床为例,我国中低端数控机床产量大,但80%的高端数控机床要进口;而经历网民热议的“中国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事件,也说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具体而言,制造业的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业布局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低端恶性竞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发掘,产业层次有待细分;(2)中国制造业生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高附加值、高利润部分仍然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攫取,相关产品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3)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国际著名的大公司、大品牌,现有企业的影响力不足以影响全球潮流;(4)在高科技产业中,技术创新体系较弱,不足以顺利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并引入市场,产学研用有待进一步整合。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2011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事实上,从2004年起,中国沿海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赖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低端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丧失,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其结果必然会带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较2011年下降了560万,制造业工人月均工资达500美元至700美元,大大高于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因此,不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如优衣库耐克富士康等企业纷纷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到上述低成本国家。然而,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分流还不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全部挑战。受到金融危机袭击后,发达国家也开始将部分制造业回迁本土,如苹果公司将部分生产设在美国国内;松下公司把立式洗衣机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迁回日本。因此,增进中国制造业实力,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日益显得重要。(www.xing528.com)

3.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但行业结构并不合理,发展水平滞后。当前,中国的第三产业大量集中在餐饮商业交通运输等,这些产业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到了40%以上。而一些新兴服务业,如生产性服务业、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传媒出版等占比较低,发展不足,而这些新兴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则是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微观层面,中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仍有着较大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产品内涵、服务质量、市场规模、管理技能、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目前,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中有50%以上是由发达国家提供的,这些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全世界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布局产业链。在这一背景下,经济落后国家只能在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布置好的产业链中被迫接受相应的位置,成为该产业链上相对单一和封闭的一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也处于相类似的困境中,受到发达国家在技术、市场和产品利润上的多重挤压后,产品种类和产业链扩展均显得不足,无法满足国内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产品的需求,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

4.外向型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2011年底,美国学者发布了一份名为《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其中针对iPhone手机利润分配的研究显示,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1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而中国大陆劳工获得的利润仅占1.8%。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融入全球化进程当中。这一进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与中国所具备的低劳动成本比较优势是相符合的。通过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低端劳动力,中国企业能够为跨国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其主要特点主要是发展以“三来一补”为内容的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当中从事装配加工等低端制造生产环节。但是这一优势正在随着经济发展渐渐丧失,随着劳动力数量相对下降、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大幅攀升,上述以价值链低端加工为特征的制造业生产已经不能持续,从长期看必然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低劳动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是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便利途径。但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必然会导致要素价格上升,此时这样的优势就会丧失,最终将被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所取代。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有可能会压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以致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一直只能作为跨国企业的附属为其提供低附加值生产,这不利于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此类服务于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低端生产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外需求的影响,一旦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国外需求减少,加工贸易就会蒙受重大打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遭受危机冲击的西方国家经济不振,后来这些国家调整了全球化战略的方向,一方面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开始将制造业回迁,提出重振制造业生产的目标,以便增加其国内就业,缓和国内矛盾,最终导致全球化进程受阻。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面临极大冲击,转型升级任务日渐迫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