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创造:每个人都有机会

个性化创造:每个人都有机会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些人来说,冯内古特还暗示,每个人都拥有从事创造的机会。将一个人的创意想象力押宝在和世界不同上,比起成为一个大型组织中无足轻重的一员或信息社会中的一个比特可能更加可靠和有趣。关于创意是否总是取决于个人的见解,或者一个群体是否具有创意,这是有争议的。但是,一个群体中的人可以产生一个他们不可能单独产生的想法也是事实。

个性化创造:每个人都有机会

Being Personal

当我们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面对某件多少还算令我们满意的事,却还是忍不住想能否通过其他方法使它变得更好的时候,创意就像一种古怪的冲动一样产生了。这种吹毛求疵也许并不是毛病,而更像是一种质询,一个出于表达自我观点的自娱自乐而决定进行的某种挑战。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他的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他还执导了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他在谈到自己执导某部戏的创意瞬间时强调说:“你会发现有些事只有你才能做,也只有你才能说出来。”

德国广告撰稿人、电影制作人赫尔曼·瓦斯克(Hermann Vaske)曾问过不同的人,为什么他们都那么有创意。这些人的回答表明,他们无法想象其他的生活方式。他们指的是生活,而不是工作。诗人、音乐家劳丽·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说:“其他的方式实在没意思”;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因为我好奇心很强”;音乐人大卫·鲍伊(David Bowie)说:“创意对我来说就仿佛是要找到一个我能开始起航,但又不会从边缘跌落的地方”;音乐家布赖恩·伊诺(Brian Eno):“在创意过程中,你不仅能驾驶自己的飞机起飞,还可以令其坠毁,然后转身离开”;美国平面设计师大卫·卡森(David Carson)的回答则更加直接:“为什么不呢?”

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说:“我就是忍不住要这样做”;建筑设计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没有其他的事可以做”;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回答具有代表性:“我不知道”;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我需要这样做”;演员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我感到绝望、孤独,感觉自己无路可逃”;瓦斯克的德国同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多次提到:“因为我必须这样做”。

几年之后,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在其散文集《没有国家的人》(A Man Without a Country)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艺术并不是养家糊口之道,而是一种让生命变得更可以承受的非常人道的方式。老天,玩艺术不管玩得好或烂,都能让你的灵魂成长。边洗澡边唱歌,跟着广播跳舞,讲故事,给朋友写诗——即使是烂诗,尽可能地做好,你就会得到巨大的回报。你将已经有所创造。(www.xing528.com)

对于这些人来说,冯内古特还暗示,每个人都拥有从事创造的机会。将一个人的创意想象力押宝在和世界不同上,比起成为一个大型组织中无足轻重的一员或信息社会中的一个比特可能更加可靠和有趣。创意人士需要从自己开始,努力面对真实的自己,一根筋地坚持他们所做的事情,即便全社会都根本不理解他们在干什么。这些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甭管是全职还是兼职,有钱拿还是没钱拿,他们自己最清楚怎样做最有效,而这些全因他们自己想把事情做到最好。

1911年,伊弋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在创作《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的时候,当时正住在瑞士克拉朗斯(Clarens)的一个小房子里。罗伯特·克拉夫特(Robert Craft)讲述了其他房客向斯特拉文斯基的女房东抱怨的故事,他们认为他弹错了曲调。斯特拉文斯基反驳说,“在他们看来这些曲调都弹错了,但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这是最美妙的曲调”。当他第一次上台演奏的时候,观众们也像他的那些邻居一样嘲笑他,他只得愤愤不平离开舞台,但后来这段长约30分钟的作品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曲目之一。

关于创意是否总是取决于个人的见解,或者一个群体是否具有创意,这是有争议的。似乎大多数知识和大部分的知识表达都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而思想通常是由个体来表达的,而一个群体的知识仅仅是构成它的个体的知识。这样说来,群体创意只是一种比喻。如果是这样的话,群体的想法只能是隐喻性的。但是,一个群体中的人可以产生一个他们不可能单独产生的想法也是事实。这两个过程似乎同样有效。个体需要群体,就像群体需要个体一样。

同样问题也出现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有创意吗?现在的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万兆级运算,但我们不能把速度和智慧混为一谈。真正的问题在于计算机是否能够进行创意,即有目的性地利用一个想法创造出另一个想法。对于那些被简化为数据和逻辑的问题,计算机都能获得好的成绩,这就是为什么2011年IBM的沃森(Watson)超级计算机能够在电视问答节目《Jeopardy》中打败两个人类选手,但在面对复杂词语、图片组合(或声音)或在文化层面有歧义的问题时却惨败的原因。计算机只能根据我们给它的指令和规则运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通过程序设计让它们处理非线性、主观化的信息(毕加索曾说,计算机没有什么用处,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你答案)。按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它们更擅长于快思考,而不是慢思考。计算机未来是否能逾越这些制约,还有待时间来验证。同时,像其他工具一样,计算机能够帮我们表达新想法(如果简化为数据的话),有时我们很难在人类、工具和算法之间划清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