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的应用与发展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的应用与发展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EDI 系统概述电子数据交换是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开始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而诞生的。EDI 是指按照统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下面主要介绍数据标准化和EDI 软件及硬件。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的应用与发展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普及应用。工业、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的大量转移、跨国公司的涌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全球贸易额的上升带来了各种贸易单证与纸面文件的激增。虽然计算机及其他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人工处理纸面单证的劳动强度,但由于各种型号的计算机不能完全兼容,实际上又增加了对纸张的需求。美国森林及纸张协会曾经做过统计,得出了用纸量超速增长的规律,即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0亿美元,用纸量就会增加8 万吨,纸面贸易文件成了影响贸易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另外,市场竞争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价格因素在竞争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而服务性因素所占比重增大。销售商为了减少风险,要求小批量、多品种、供货快,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在整个贸易链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既是供货商又是销售商,因此,提高商业文件传递速度和处理速度成了所有贸易链中成员的共同需求。同时,现代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和应用以及功能的不断提高,已使计算机应用从单机应用走向系统应用,加之通信条件和技术的完善、网络的普及又为EDI 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EDI 应运而生。EDI 一经出现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在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正如中国香港TRADELINK 公司的宣传资料所指出的:“当EDI 于20 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首次被采用时,只属于当时经商的途径之一。时至今日,不但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以至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均已认定EDI 是经商的唯一途径。”由于EDI 具有高速、精确、远程和巨量的技术性能,因此,EDI 的兴起标志着一场全新的、全球性的商业革命的开始。国外专家深刻地指出:“能否开发和推动EDI 计划,将决定对外贸易方面的兴衰和存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EDI 应运而生。20 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电子数据交换,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EDI 系统概述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是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开始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而诞生的。EDI 是指按照统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由于EDI 的使用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纸张文件,因此,有人称它为“无纸贸易”或“电子贸易”。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对EDI 的定义为:“EDI 是利用符合标准的结构化的信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的电子传输。”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EDI 的定义为:“为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消息报文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传输方法。”

(二)EDI 的要求与特点

EDI 是电子贸易活动的一种工具,将贸易文件如订单、发票报关单、进出口许可证等,按照统一的标准制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数据格式,在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由此,EDI 具有以下几个要求。

(1)EDI 是在企业之间传输商业文件数据。

(2)传输的文件数据必须采用共同的标准并具有固定格式。

(3)传输数据的通信网络一般是增值网络或专用网。

(4)数据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自动传输,不需要人工操作。

与普通文件的传输相比,使用EDI 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1)降低了纸张文件的消费。根据联合国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进行一次进出口贸易,双方约需交换近200 份文件和表格,其纸张、行文、打印差错可能引起的总开销大约为货物价格的7%。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用EDI 后,每生产一辆汽车可节约成本250 美元,按每年生产500 万辆计算,可以产生12.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2)减少了重复劳动及差错率。如果没有EDI 系统,即使是高度计算机化的公司,也需要经常将外来的资料重新输入本公司的电脑。调查表明,从一部电脑输出的资料有多达70%的数据需要再输入其他电脑,既费时又容易出错。EDI 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3)提高工作效率。EDI 的使用使贸易双方能够以更迅速、有效的方式进行贸易,大大简化了订货过程或存货过程,使双方能及时地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美国DEC公司应用了EDI 后,存货期由5 天缩短为3 天,每笔订单费用从125 美元降到32 美元。新加坡采用EDI 贸易网络之后,海关手续从原来的3~4 天缩短到10~15 分钟。

(4)改善贸易关系。使用EDI 后企业可以准确地估计日后商品的需求量,货运代理商可以简化大量的出口文书工作,商业用户可以提高存货的效率,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三)EDI 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要想实现EDI 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数据标准化、EDI 软件及硬件和通信网络。下面主要介绍数据标准化和EDI 软件及硬件。

1.数据标准化

EDI 标准是由各企业、各地区代表共同讨论、制订的电子数据交换共同标准,可以使各组织之间的不同文件格式通过共同的标准,达到彼此之间文件交换的目的。

EDI 标准是实现EDI 的关键,目前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EDI 软件及硬件

EDI 的相关软件包括转换软件、翻译软件和通信软件。

(1)转换软件,可以帮助客户将原有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转换成翻译软件能够解读的平面文件,或将翻译软件接收的平面文件转换成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2)翻译软件,可以将平面文件翻译成EDI 标准格式,或将接收到的EDI 标准格式文件翻译成平面文件。

(3)通信软件,可以将EDI 标准格式的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再送到EDI 系统交换中心的邮箱,或由EDI 系统交换中心将接收到的文件取回。

EDI 的实现过程:(www.xing528.com)

(1)将要发送的数据从信息系统数据库调出,转换成平面文件。

(2)将文件翻译成标准的EDI 报文。

(3)发送EDI 信件。

(4)从EDI 信箱收取信件。

(5)拆开信件并翻译成平面文件。

(6)转换文件并送到接收方信息系统中进行处理,如图2-6 所示。

图2-6 EDI 的实现过程

如果我们要看文件,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EDI 所需的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及通信网络。

(四)EDI 的应用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EDI 的实施涉及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全过程;从社会的角度看,EDI 的应用与订货方、供货方、海关、银行保险港口、运输等环节密切配合。它既包括技术的应用,又必须有各业务部门的参与和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nternet 为EDI 应用提供更便利的网络平台,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贸易领域

通过采用EDI 技术,可以将不同制造商、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各自的生产管理、物料需求、销售管理、仓库管理、商业POS 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企业大幅度提高经营效率。

2.运输业

通过采用集装箱运输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可以将船运、空运、陆运、外轮代理公司、港口码头、仓库、保险公司等企业各自的应用系统联系在一起,提高货物运输能力,实现物流控制电子化及国际集装箱联运。

3.通关自动化

通过采用EDI 技术,可以将海关、商检、卫检等口岸监管部门与外贸公司、来料加工企业、报关公司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简化进出口贸易程序,提高货物通关的速度。

4.其他领域

税务、银行、保险等贸易链路环节中,EDI 技术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EDI技术还可以实现电子报税、电子资金划拨(EFT)等多种用途。

中国大陆较早的EDI 系统的使用者——中远集团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是国内最早实施EDI 的企业之一,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4月27日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

中远集团真正运作EDI 系统是从1988年开始的,20 世纪90年代初,中远集团与国际著名的GEIS 公司合作开始了EDI 中心的建设,由该公司为中远集团提供报文传输服务。1996—1997年,完成了中远集团EDI 中心和EDI 网络的建设,该EDI 网络基本覆盖了国内50 多家网点,实现了对海关和港口的EDI 报文交换,并通过北京EDI 中心实现了与GEIS 公司EDI 中心的互联,连通了中远集团海外各区域公司。1997年1月,中远集团正式开通公司网站。1998年9月,中远集团在网站上率先推出网上船期公告和订舱业务,通过EDI 实现了对舱单、船图、箱管等数据的EDI 传送。

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中远集团重点开发了基于EDIFACT 标准、符合中国国情、适用于行业内部的“货物跟踪信息EDI 报文标准”“船期表EDI 报文标准”“货运单证EDI 报文标准(3.1版)”等。

为了适应国内港口对EDI 的需求,中远集团和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了“货运单证交换服务系统”。它是按照ISO/OSI 开放系统互联标准开发的软件包,通信网络是电话网和分组交换网。中心服务系统由单证邮箱管理功能和进一步开发EDI 应用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两部分组成;用户端软件由入网通信功能和用户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两部分组成。目前,中心服务系统所有模块均在北京总公司AS/400 机的操作系统下运行,并且能够移植在IBM 大型机上运行,成为中远集团在国内各远洋公司、代理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及其他所属企业间的EDI 服务网络系统。自1988年在微机上试验的中美航线舱单传输系统开始,中远集团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测试的多套应用系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出口理货单证数据EDI 应用系统”“代理公司进口货运单证EDI 应用系统”“代理公司出口货运单证EDI 应用系统”“远洋船舶运费舱单EDI 应用系统”等。

1990年,中远从国内到日本的集装箱一般有5 000 个标准箱位,而仅按其中的1 000 个标准箱位计算,大约需要150 大张仓单,用传真需要2 个小时才能传过去,而采用EDI 后仅需几分钟即可传完。节省的不只是时间,以当年的业务量计算,中远集团光传真费就节省了70 万美元。而现在,中远集团的业务量比1990年增长了许多倍,可想而知,EDI 的应用为中远集团节省了不少费用和时间。

为了充分利用专网促进日常办公效率和业务处理速度,中远集团成立了电子邮件中心和EDI 中心,利用报文系统进行费用结算、仓单处理等业务。中远集团每年的仓单数以吨计,以往有100 多人专职整理,也无法整理清楚,而采用EDI 报文系统后,只有几个人工作,每天的仓单就能处理得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