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除拜物教意识:资本主义时代中改变思维图式的重要性

消除拜物教意识:资本主义时代中改变思维图式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导致人的异化,这就是劳动者对其劳动产品的崇拜,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拜物教意识”。资本表现出来的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对他人劳动的占有意味着财富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对资本生产体系的崇拜无疑是拜物教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可以通过对人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进而达到改变人们的生存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目的。

消除拜物教意识:资本主义时代中改变思维图式的重要性

在“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的现代社会,私人劳动只有变成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才能变成他自己的劳动。人们之间的联系建立在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上。“商品—货币—资本”是以交换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细胞。只要交换关系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那么废除商品、货币、资本是不可能的,同样人们对它们的崇拜也就不可能消失。这些“物”背后的交换关系“固定为一种对生产者是外在的、不依赖于生产者的权力”。整个社会的人们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于交换,也就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于这些物,它们似乎拥有着先验的权力。它们作为劳动产品本来是人的创造物,它反过来成为支配和统治人的异己力量。由此,致富欲这种特殊形式的欲望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心理和价值目标,既打开了人类真正的财富源泉;又开启人异化之路。把人丰富的需要归为单一的经济性需要,把人的社会关系转换为物化的社会关系,更为不幸的是它甚至起到混淆和颠倒价值标准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导致人的异化,这就是劳动者对其劳动产品的崇拜,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拜物教意识”。

商品具有的是用于市场交换的社会权力或社会关系,它是人类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之间的交换。充当“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的货币具有的是能够购买一切使用价值的权力,它是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应该说,商品和货币的权力来源于其所代表的社会劳动数量,占有它们就表明拥有多少他人的劳动,这些商品或货币不过是活劳动的物质形式而已。劳动者对商品、货币的依赖关系正是它对社会劳动的依赖关系,这是财富及其内在力量最原始的人学根源。

资本更是“以目的和工具合理性的符咒窃取了主体的地位。用泰勒的‘无限的绝对主体和有限的人类主体’的话语表达,资本乃是一个绝对主体的存在,‘主体’代表现象化、表象、幻觉、分裂、有限、知性等非实体的执行者,而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被降为一个实体的绝对的事件(载体)”〔48〕。资本本质上是一种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剩余时间、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或社会权力。如果说商品和货币拜物教只是停留在基础层面的一种拜物教形式,容易为人们所识破,那么资本把劳动作为其增值源泉,则构成深度的拜物教意识。从交换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换,极易对人产生蒙蔽。资本表现出来的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对他人劳动的占有意味着财富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对资本生产体系的崇拜无疑是拜物教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表达出来,物的权力的过分膨胀造成主客体之间的三次颠倒,进而发展为一种拜物教意识。

拜物教意识是商品、货币、资本关系等在观念中所彰显出的过溢的权力张力,是人的主观感觉、意念、联想和想象的产物。马克思曾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拜物教意识进行批判。商品作为生产者的劳动的物化样态,表现为交换能力或交换权力,商品“成了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商品交换成为生产者生产的最终目的。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能对异质性世界进行整合,起到“平均化、量化和客观化”的作用,它给人们制造如此的假象:一切存在都是可以兑换和可通约的存在。货币的创造和运用足以使人们产生一种神奇的心理崇拜和认知幻觉,无形中货币就拥有了对一切存在的解释和定义的特殊权利,甚至囊括任何有关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的判断。货币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被迁移到对自然的认识和读写上。“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的混淆和替换。”〔49〕它能使冰炭化为胶漆,能迫使仇敌互相亲吻。为什么货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原来“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50〕。它可以通过对人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进而达到改变人们的生存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目的。(www.xing528.com)

于是货币“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由此货币产生巨大的魔力,谁拥有货币,谁就拥有了统治世界、支配世界的社会权力。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社会关系都转化为货币关系,人们开始受这种物化关系的统治,相对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变得更为显眼,更为耀眼了。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一下子从单纯流通手段和符号,一跃成为商品世界中的统治和上帝。货币符号变成了实体性存在,被视为外部感性事物的真正本质,已幻化为一种独立于人意识之外,支配人的意识及人行为的社会力量。而与它发生实际交换关系的交换对象,反成了货币符号的派生之物。

资本拜物教更是如此,资本就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货币,一种能带来价值增值的货币,一种无止境地要超出自己的量的界限的欲望的货币。商品和货币古已有之,而资本则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与历史产物相对立的自然产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则是商品和货币发展的历史结果。货币向资本的转换,拜物教就变得更为隐蔽、更迷惑人。资本通过对劳动力的控制来实现对劳动的控制权,打开真正的财富涌泉。“作为一般财富的物质代表,作为个体化的交换价值,货币必须直接是一般劳动的即一切个人劳动的对象、目的和产物。劳动必须直接生产交换价值,也就是说,必须直接生产货币。因此,劳动必须是雇佣劳动。因为每个人都想生产货币,所以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创造了一般财富。因此,只有一般的致富欲望才能成为不断重新产生的一般财富的源泉。由于劳动是雇佣劳动,劳动的目的直接就是货币,所以一般财富就成为劳动的目的和对象。作为目的的货币在这里成了普遍勤劳的手段。生产一般财富,就是为了占有一般财富的代表。这样,真正的财富源泉就打开了。”〔51〕商品的彼此交换产生出同产品并存的货币,生产越是发展到每一个生产者依赖于自己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越是在实际上成为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越是成为生产的直接对象。在马克思看来,致富欲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同时也是致富欲望的源泉。它不同于追求特殊财富的欲望,例如追求服装武器首饰、女人、美酒等等的欲望,致富欲望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

资本家支付工资,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一切看来都是平等交换,似乎一切生产力都为资本所有,是从资本的身上生长出来的力量。但马克思从中发现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资本家支付的只是劳动力价格,而不是工人创造的大量劳动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对拜物逻辑的批判,其内在程式是“物化—幻化—异化”,即由对物性的抽象化过渡到主观精神现象的幻化,再到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颠覆与丧失。马克思对拜物逻辑的批判是对现代性逻辑程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现代性背后所关涉的人类遭遇和未来命运的科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