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特征

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特征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全国的扶贫工作有许多次重要的讲话和精辟的论断,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释了其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入研究这些重要的讲话和精辟的论断,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体系有如下重要特征。这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就是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特征

自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全国的扶贫工作有许多次重要的讲话和精辟的论断,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释了其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入研究这些重要的讲话和精辟的论断,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体系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表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工作的最终目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各级党政机关的同志深入贫困地区看望贫困群众,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把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地位,用实际的调研行动使得扶贫政策的制定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入诠释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同贫困问题作斗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是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诠释。2015年6月18日习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已经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在逐年完善、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了,贫困地区的面貌也随之改变了。但同时,应该看到还有一些顽固问题得不到解决,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时代感与紧迫性,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确保扶贫开发工作能真正地做到“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习总书记的此次讲话深刻揭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今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必要性。

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从而充分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贫困固然是历史性的难题,但是未来一切皆有可能。遍观古今中外,封建时代扶贫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扶贫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和资本家的统治。这两种社会形态下的扶贫考虑的不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不管采取何种措施都不可能解决贫困这个实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则是不同的。“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本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的国家政权并不是为了统治而统治,而是为了人民而服务的。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和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完完全全考虑的是“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的目标,完完全全考虑的是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习总书记把消除贫困上升到了社会本质这样一个高度,又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存在。在这样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制定的政策必然会推动中国扶贫开发事业更上一层楼

(二)“实事求是”的实践思想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同时也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全面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新时期全国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这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就是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的扶贫开发思想路线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工作理念的“实事求是”。总书记指出,各基层党和政府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习总书记要求各基层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理念,真扶贫,扶真贫,扶贫真,不能不尊重实际情况,而去干一些“拍脑门”“拍桌子”“鼓掌”的行为。

二是工作实际的“实事求是”。“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2020年要建成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全民的小康,少了一个人都不能算是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仗。习总书记告诫各基层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贫困就是贫困,不能因为只有一个人贫困就说该地区整体脱贫了,要帮助贫困地区的每一个人都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地脱贫。

(三)“内主外辅,内外结合”的内源扶贫思想

“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各基层党和政府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总书记在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初始阶段就强调要走正确的扶贫道路,不能盲目地、不切合实际地扶贫。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实现政府政策以及物质帮扶真正地落实到扶贫对象手中。

其次,要通过组织贫困人口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其自我“造血”的功能,增强其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通过这两点实现贫困群众真正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说是党在基层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不断提高的表现。贫困村基层组织以及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群众是否建立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性标志,是精准扶贫的着力点,这也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核心精神。“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习总书记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动力归根于“内在”,归根于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本身,利用“内在”的动力促进外在的发展,这本身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符合发展的真理性要求。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里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上下级的角度来看,“内”就是贫困县、贫困乡等基层政府机构。而“外”就是国务院、省、市等高一级的政府机构。“内主外辅,内外结合”的意思就是作为基层组织的“内”在高一级的政府部门的“外”的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坚决地执行上一级制定的政策,并将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也要及时向上一级反馈当地特殊的情况,为个别政策的“有益回炉”提供实际经验支撑。同时,更要注意的是,政策只是外在的推动力,要实现真正的发展,还需要深入发掘自身的潜力,比如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等。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凭借当地之前没有发掘的潜性优势来发展当地经济。从政府与人民的角度来看,“内”就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外”就是上级政府组织。“内主外辅,内外结合”的意思就是作为“内”的代表的农村在执行上级政策的同时,发掘自身优势,凭借自身观念的更新,发展理念的转变,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付出,适时地走一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道路,比如发展特色农业、成立产品深加工线、合作社等。“内源扶贫”是习总书记扶贫战略的动力思想,在整个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www.xing528.com)

(四)“全面协调,精于重点”的统一思想

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要有全局性眼光,其次要能找出重点,习总书记的扶贫战略就是这样“全面协调,精于重点”的思想。“全面协调”就是坚持着眼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精于重点”就是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通过实施“三精准”措施,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使得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是习总书记在2013年于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概念,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就“精准扶贫”颁布了通知文件,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究其字意,“精”就是精细化,“准”就是准确化。“精准扶贫”就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

其一,精细化扶贫。习总书记在2015年详细论述了其精细化扶贫的“分批分类”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他指出,到2015年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的贫困人口,未来5年要通过扶持生产解决3000万人口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发展1000万人口脱贫,通过移民搬迁安置1000万人口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2000万人口脱贫。随后,又将“四个一批”扩展到了“八个一批”,即生产发展减少一批、就业增收扶助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基础条件改善一批、教育扶持提升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帮扶一批、财政金融扶持一批,通过分批分类来精细化扶贫。

其二,准确化扶贫。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扶贫思想理念的准确化。扶贫工作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第二,贫困标准制定的准确。要扶贫,首先就要确定贫困的标准,科学的标准是扶贫的关键,只有知道贫困的标准是什么,才能去做好扶贫这件事。第三,扶贫对象寻找的准确。不能让不符合贫困的人被放在扶贫对象之中,也不能把真正的贫困户剔除在扶贫对象之外。第四,扶贫工作管理与考核的准确。要做到监督管理考核工作依照标准实地、实际管理考核,不能让监督管理考核工作流于纸面。

习总书记在用“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涵盖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的同时,也不忘对全国的扶贫工作实行重点关注。总书记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三农”是国家工作的重点,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则是“三农”的重点,贫困地区又是这3个地区的重点。因此习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关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扶贫工作,今后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是全国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参与式扶贫”工作思想

参与式扶贫的理念是“以民为本”,核心是“赋权于民”,做法是顺应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意愿与期盼,让其参与到扶贫开发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使其主动地为自己的脱贫而奋斗。这与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旨高度一致。

具体来说,“参与式扶贫”就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借助外部的帮助,自我选择发展项目、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并参与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实施管理,通过鼓励参与来调动项目区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中提高自身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机制。

习总书记强调,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六)“扶志、治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习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一个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极为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里的深度指的是从纵向来看对于贫困人口不能只做到让其脱离贫困标准线就不去管了,更应该注意的是其在脱贫之后长期的生活状况。广度指的是习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思想聚焦的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的一个整体。

在深度方面,首先,通过“授人以渔”的模式培训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让其有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或者再就业,避免让其脱贫之后没有长期生活的依靠。其次,把贫困消灭在这一代人,杜绝贫困在代与代之间传递,习总书记提出“治贫先治愚”的思想,聚焦于贫困人口的下一代人身上。他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这突出显示了习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聚焦的是一个纵向的、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只是去评判的标准,更具人文性、历史性关怀。

在广度方面,习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最终要实现的是扶贫对象的全方位的发展,政治上,扶贫对象的民主意识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生活,参与农村大事的决策与执行;经济上,最直观的就是收入的增加,脱离贫困线标准;文化上,融合农村长久以来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与新时代农民思想,将新型的农业发展思想带入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面;思想上,使扶贫对象注意到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脱贫的必由之路,还要注意处理好自身与外界居住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使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些思想都突出了习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的横向跨度是十分广的。

除开对扶贫对象本身的关注,习总书记对基层党和政府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贫困的革命老区、贫困的农村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不以破坏当地环境为代价的同时实现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基础性工业的发展,以此来带动当地地区的发展。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来说,农业就是他们的生命,党和政府通过对农民进行实地技能培训,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来改变他们贫穷的面貌。这不仅不会破坏当地的环境,而且对今后农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工业的发展会导致周围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习总书记就要求各基层党和政府在因地制宜发展基础性工业经济的同时注意自然资源的合理性使用和环境的保护,不对本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而且对这些工业的发展要有完整的检查、审查政策,以避免肆意发展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同时,制定完善的政策监督这些工作的落实情况。

由此可见,习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体系注重在贫困群众满足生活需求、改善生活状况的同时又不削弱他人和后代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这也是检验一个地区是否真正脱贫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