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日陶瓷贸易概况分析

中日陶瓷贸易概况分析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陶瓷的对外贸易,已是一项可图厚利的买卖,商人不惜以陶货囤积居奇。V字形船身、水密隔舱与三桅设计等都是当时独步全球的造船技术,再加上指南针、星宿、海图、高超的驭帆技术,皆为此时船舶能够驰骋海上的重要原因,而这些也是宋元时期中日贸易蓬勃发展的前提。其他国家保存的有关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宋代陶瓷对外贸易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6]中日的贸易路线是大致不变的,从日本的博多跨越东海到中国的宁波。

中日陶瓷贸易概况分析

宋代的瓷器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可以说出现了瓷器的兴盛时代。在陶瓷业发展的基础上,并在当时陆路阻塞、国家极力提倡、鼓励以及造船术的精进,指南针发明的条件下,宋代陶瓷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为了加强海外贸易管理,宋朝仿效唐朝,建立市舶制度。市舶司又称提举市舶司,官员有市舶使、市舶判官等,其主要职责包括:收购海外货物,用以禁榷(宋朝规定某些货物只可由官方专卖,这种贸易称为“禁榷”贸易)或上缴中央;接待各国贡使;招徕、管理和监督外商;管理本国商船及办理海外贸易征税等,在通商范围和贸易数量上,都有所扩大和增长。南宋偏安江南之后,财政“一切倚办海舶”,国家倡导,更加不遗余力,海外贸易因之尤为鼎盛,外贸港口陆续增加。据《弘治上海志》载,南宋末年还在上海镇(今上海市)设市舶司和榷货场。这些市舶司都位于良好的海港,广州和泉州便于与海南诸国贸易;杭州、明州和板桥镇,则便于与高丽日本通商。此外,据宋人志书记载,通(今江苏南通)、楚(今淮安)、海(今连云港)、越(今浙江绍兴)、台(今临海)、福、漳、潮、雷(今广东雷州市)、琼(今海南海口)这10来个城市,也有外贸活动的存在。这样,北起淮南、东海,中经杭州湾和福建福漳泉金三角,南到广州湾和琼州海峡的南宋海岸线上,与外洋通航的外贸港口至少有20多个。这样一种景象不仅唐代未曾见过,就是明清也未能再现。

宋代陶瓷的对外贸易,已是一项可图厚利的买卖,商人不惜以陶货囤积居奇。很多北宋商人到海外诸国进行贸易。《萍洲可谈》曾说:“富者乘时蓄增帛、陶货,加其直,与求债者计息,何膏倍花。”又说:“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15]

及至南宋,与海外贸易俱来的是钱币的严重外流,国内形成紧张的钱荒。《宋史·食货志》曾载:“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巨僚言,以金钱博买,泄之远爽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物博易,听其来之多少,若不至,则任之,不必以为重也。”意思是,南宋朝廷为了防止钱币流出海外,规定凡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以绢帛、瓷器为代价。这个措施的实行,使得南宋的陶瓷器更大量地输出和运销到海外各国去。

除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海外市场的需求,另外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元时期造船技术的进步。V字形船身、水密隔舱与三桅设计等都是当时独步全球的造船技术,再加上指南针、星宿、海图、高超的驭帆技术,皆为此时船舶能够驰骋海上的重要原因,而这些也是宋元时期中日贸易蓬勃发展的前提。(www.xing528.com)

其他国家保存的有关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宋代陶瓷对外贸易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日本保存的平安时代的《成算法师记》《日本考略》《扶桑略记》《元亨积书》《日本记略》《百炼抄》《小右记》《左经记》《朝野群载》《参天五台山记》《国玲宝记》《为房卿记》《中右记》《师守记》《帝王编年记》《弘赞法师传》《本朝续文萃》《千光祖师年谱》《玉叶》诸书,搜集了这一时期中国商人去日本经商的记事,自中国明州、台州诸港出发到日本但马、越前、太宰府等地经商的材料。诸书所记,中国商人的名字一再出现,如《元亨积书》记中国台州商人周文德于正历元年(宋淳化元年,990年)去日本,长和四年(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再度去日本,另有《扶桑略记》《百炼抄》同记此事,可见此事在当时引人注目。一再去日本的中国商人还有李充、朱仁聪、周文裔、曾令文、孙忠等人。除了台州、明州商客,还有福州、广州、婺州的商客。婺州不是港口,但盛产瓷器,他们去日本贩运商货,其中有瓷器是可想而知的。[16]中日的贸易路线是大致不变的,从日本的博多跨越东海到中国的宁波。日本船只从博多出发,或经过长崎县的平户、五岛列岛,到日本最西边,乘风直行中国;或通过韩国济州岛一带,经几天的航行到达舟山群岛再入宁波。从宋代初期到明代中期的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一直是中日之间的主要交通路线。

元代统一中国以后,幅员辽阔,陆海畅达,盛况空前,海运成为国家要政,海外贸易又有长足的发展。这时,陶瓷运销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汪大渊附舶远游海外,归来撰成《岛夷志略》,其中“琉球”条目对元代陶瓷运销日本有如下记载:“贸易之货用粗碗、处州瓷器之属。”元代末期,中国发生内乱,14世纪中叶的浙江周边海域是很危险的。因为浙江十分富庶,是各方势力的必争之地,海上商路非常危险。所以,中日贸易采用了不经过浙江的路线,而是从福建出发,经过台湾、冲绳、南九州,到熊本的高濑,但这条路线只是在14世纪后半叶暂时使用,宁波—博多(福冈)路线仍然是主要的路线。

宋、元两代,我国陶瓷器的外销品种多、数量大,在唐代的基础上,陶瓷的对外贸易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的陶瓷器能够大量出口,背后也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首先,北宋王朝营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使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也相应发展起来。这时,陶瓷的生产,无论在经济规模上或生产技术上,都远比唐代进步,名窑辈出,其中如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宋、元时期为了适应陶瓷出口的需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烧造外销陶瓷的窑场和作坊,如江西、福建很多窑场烧造的青白瓷和青花瓷,可以说完全是为了适应国外的特殊需要。所以,宋元时期陶瓷窑场的大量出现,陶瓷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陶瓷的外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君王非常重视且鼓励海外贸易。在宋代,海外交通贸易往来的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和杭州等。宋王朝首先设立了市舶司机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开宝四年(971年)先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之后在明州、杭州、泉州也先后设立,对外贸易的港口逐渐增多。外国商人来上述这些港口进行贸易,运进来的是香料、药物,而贩运出去的是我国的陶瓷器和丝织品等。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陶瓷器的出口也就异常活跃起来,因而出现了陶瓷器出口的盛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国生产的陶瓷器做工精良,价廉物美,而当时其他诸国尚不能生产出成熟陶瓷器皿,因此我国的陶瓷器在海外十分畅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