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日丝绸之战:中国输掉了繁荣贸易路?

中日丝绸之战:中国输掉了繁荣贸易路?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生丝流传世界上千年,汉代开始对外贸易,开辟“丝绸之路”,之后持续繁荣。在缫丝方面,中国同样输给日本。19世纪70年代上半期至90年代上半期20年中,日本生丝年产量激增335%。日本人敏感地观察到这一变化,很快实现生丝标准化。尽管法国买主仍旧喜欢最优等的中国生丝,但美国人更加乐于购买质量符合标准且信得过的日本生丝。1903年,日本出口75650担,第一次超过中国。

中日丝绸之战:中国输掉了繁荣贸易路?

中国生丝流传世界上千年,汉代开始对外贸易,开辟“丝绸之路”,之后持续繁荣。19世纪上半叶,英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国,1800年,中国生丝和土布出口英国1333担(1担=100斤),1833年达7923担,增长了近7倍。1843年上海开埠后,中国生丝开始经由上海出口。1853年增加到46655担,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

决定生丝质量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养蚕,二是缫丝,即从蚕茧抽出蚕丝。生丝作为中国千年优势产业,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辉煌后,20世纪初前后并没能借助工业革命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实现新的突破,其中原因纷繁复杂,而养蚕和缫丝没能紧跟技术发展的浪潮,出现了明显的质量短板是关键之一。

19世纪50年代,欧洲的重大蚕瘟给中国生丝发展提供了机遇。法国也是一个以丝织闻名的国家,长期以来其丝织业所用原料主要取自本国自制的生丝。1854年,家蚕孢子虫病摧毁了法国和意大利养蚕业,法国每年因蚕病损失达1亿法郎。进入60年代以后,中国生丝不仅在质量上超过法国,而且成本上大大低于法国,法国丝织业所用生丝主要依赖中国输入。1870—1874年,中国生丝出口量平均为3784吨,自1887年开始,蚕丝取代茶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到1898年蚕丝的出口值约为茶叶的2倍。

尽管法国生丝产业发展停滞了,但科技一直在向前发展。1865年7月,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和研究蚕病,很快发现一种传染病,并传授人们通过淘汰病蛾遏制病害蔓延的方法。但1890年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拒绝采用巴斯德检验蚕种制度。而19世纪末期,日本法律就禁止农户个人自制蚕种,规定只有持有政府执照的农户所产的蚕种才能用于育蚕,有效地控制了蚕瘟。到20世纪初,中国蚕瘟已经很严重,20年代中国市场上的蚕种75%~95%有病,日本和法国1盎司蚕种能收获110~133磅蚕茧,而中国只能收获15~25磅。(www.xing528.com)

在缫丝方面,中国同样输给日本。日本发展蚕丝业的时间远远晚于中国,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加入世界产丝国行列,1870年日本生丝出口不过6800担,只相当于中国出口生丝的1/7。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以增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法规和劝业奖励政策,鼓励引入、推广西方先进技术,日本蚕丝很快以质优价廉打开世界市场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中国。19世纪70年代上半期至90年代上半期20年中,日本生丝年产量激增335%。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19世纪下半叶,世界生丝贸易中心位于法国里昂。进入20世纪,美国纽约发展成为新的世界生丝贸易中心,并逐步超过法国,1916年美国进口生丝已占国际生丝贸易额的60%。与法国手织丝绸不同的是,美国丝绸织造业选择使用动力织机,因此需要标准化的原料。日本人敏感地观察到这一变化,很快实现生丝标准化。中国地缘广阔,蚕种多样,加上家庭小作坊生产、分散经营,各地所产生丝质量和规格千差万别。尽管法国买主仍旧喜欢最优等的中国生丝,但美国人更加乐于购买质量符合标准且信得过的日本生丝。

决定容量的是短板的长度,蚕种杂乱和生丝规格不一成为近代中国生丝明显的短板,最终造成19世纪末以降,中国生丝出口虽然仍维持数量增长的趋势,但是在国际生丝市场的地位已在走下坡路,在中国总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相对份额逐渐减少,从19世纪末的40%以上减少到1930年的约16%。1903年,日本出口75650担,第一次超过中国。1916美国进口的233000担生丝中,中国生丝为48000担,占1/5以上。到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生丝占美国进口的90%,中国只占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