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贸易在中国古代的繁荣

丝绸贸易在中国古代的繁荣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中国的丝绸贸易已很发达。唐宋,丝绸生产达于鼎盛。在湖州、苏州、杭州、江宁、嘉兴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丝绸专业市镇,在这些市镇上,丝绸贸易繁荣。濮院镇上,“坐贾持衡,行商麋至”,每年丝绸贸易不下数十万金。丝绸贸易多是以牙行为中心进行的。归安县双林镇,50%的商人都是从事蚕丝贸易的。头蚕丝市、二蚕丝市、大市内日贸易额可达万金。该镇还有绢的贸易。与丝绸关系密切的桑叶贸易也很繁荣,竞争十分激烈。

丝绸贸易在中国古代的繁荣

汉代,中国的丝绸贸易已很发达。著名的丝绸之路作为中华民族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象征,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唐宋,丝绸生产达于鼎盛。明清,由于棉花的普遍种植以及其他原因,丝绸生产比较集中在江、浙、四川等省。在湖州、苏州、杭州江宁嘉兴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丝绸专业市镇,在这些市镇上,丝绸贸易繁荣。

濮院镇上,“坐贾持衡,行商麋至”,每年丝绸贸易不下数十万金。丝绸贸易多是以牙行为中心进行的。乡人抱丝,交错道路,丝行派人四处招揽,叫作接丝。绸一旦织成,就有接收者拿到绸行出售,每匹抽用钱若干。市间另设绸庄,每日上午,行家齐赴庄面收绸,叫作出庄。每个绸行都用一名能分辨绸的质量好坏的人,叫作看庄。有的绸丝头不干净,行中叫人修剪,叫作修绸。丝绸行收买乡人的线绸,并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卖给各省客商,这些人挟带重资,按期前来购买,贩运至国内外,衣被四海。

归安县双林镇,50%的商人都是从事蚕丝贸易的。小满后,福建广东大商人来些投行收买丝。招接客商者叫广行,亦称客行。头蚕丝市、二蚕丝市、大市内日贸易额可达万金。中秋节后,客商少,市面显得冷落,称之为冷丝市。然买卖不断,可与下年新丝相接,所谓买不尽的湖丝。当客多货少时,行家叫船下乡收买,叫作出乡。代行家买者叫抄庄。买下再卖与各处行家者,叫掇庄,亦叫贩子。代掇庄充作乡货上行卖者,叫撑旱船。平时零卖与机户者叫拆丝庄,新丝刚下来即趸以待售者,名拣先土客。该镇还有绢的贸易。村镇居民将所织之绢,卖与牙行(绢庄)。黎明入市收绢,叫上庄,辰刻散市,叫收庄。主持绢贸易的,有司岁、司月,皆衣冠揖让,他们权轻重,别美恶,定价格,贸易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取绢者叫绢主,售绢者叫机户。

湖州府长兴县丝市习气是:新丝出市,买丝者叫丝客人,开行代买者叫丝主人,亦叫秤手。“秤手口蜜腹剑,狡狯百出,遇诚实乡民,丝每以重报轻,价每以昂报低,俟其不售出门时,又倍其价以伪许之,以杜其他处成交。俗谓进门一锤,出门一帚。锤言闷头打倒;帚言扫绝去路也。”长兴县俗称买丝者为丝鬼。(www.xing528.com)

南浔镇南栅有地名叫丝行埭,列肆购丝,称之为丝行(又名丝庄),有京庄、广庄、经庄、划庄、乡庄之分。商人骈集,贸丝者群趋,交易热火朝天。时人有诗文状之曰:“闾阎填噎驵侩忙,一榜大书经丝行,就中分列京广庄,毕集南金陵商。”“蚕事乍毕丝市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纸牌高揭丝市廛,沿门挨户相接连,喧哗鼎沸辰至午,骈肩累迹不得前。”“一日贸易数万金,市人谁不利熏心,但教炙手即可热,街头巷口共追寻。茶棚酒肆纷纷话,纷纷尽是买与卖。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牙纪开设的丝行(庄),收购乡农所卖之丝,转卖给南金陵商,行销各地,乃至出口。

与丝绸关系密切的桑叶贸易也很繁荣,竞争十分激烈。如濮院镇,桑叶行开在四栅近处,以利货船进出。桑叶下来时,买叶客船云集。立夏之日开市,有头市、中市、末市。每一市凡三日,每日市价三变。凡无叶而交易者,谓之空头。叶价贱而望其涨者,谓之做大眠。价贵而望其贱者,谓之做小眠。或贱买而贵卖,或贵买而贱卖。市侩以文射利,顷刻获利数倍,或顷刻而折本数倍。有以此发家者,亦有以此倾家荡产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