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创新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情况

推动创新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情况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水平。目前全市有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58家,其中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6家。截至2018年6月,启动实施创新研发专项1520项,安排经费5.5亿元。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推动创新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情况

1.重庆创新发展现状

(1)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构建。

一是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全市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2012家、高成长性企业202家,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05%。二是围绕优势产业培育了一批多层次产权明晰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截至2018年6月,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达到146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63家以上。三是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水平。截至2018年6月,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物联网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10多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是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全市有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58家,其中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6家。五是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加快推进,培育了一批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法律服务等服务机构。截至2018年6月,基本建成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累计建设各级各类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通过技术交易转移转化科技成果4191项,成交额达374.4亿元,全市专利授权187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20件。

(2)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强化。

以两江新区和高新区为核心,引导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资本、重大创新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启动实施了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国有股权让渡激励、科技高端人才双向流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6项重点改革试点,创新突破、先行示范加快推动,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地区。

(3)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切实发挥政府对创新的服务作用,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快速推行公益性、竞争性项目分类管理。截至2018年6月,启动实施创新研发专项1520项,安排经费5.5亿元。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主体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不断强化金融对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全市种子、天使、风险三支引导基金直接参股组建子基金72支,总规模达205.86亿元,累计投资项目820个、投资金额120.45亿元。组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11亿元,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283家、金额7.5亿元。设立重庆OTC科技创新板,截至2018年6月,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达到223家,创投企业12户,备案的公司制、合伙制创业投资基金21户。三是健全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更为健全。

(4)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更为完善。科技人员、大学生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创业创新趋势明显,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加速发展,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迸发、成果涌现的良好格局。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出台《重庆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文件11个,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77家、各类众创空间30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平台81家,永川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分别获批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区域、企业。[10]

(5)人才强市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现有“两院”院士16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99人,“万人计划”人选7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88人;重庆市“两江学者”43人,重庆市“特支计划”人选234人(其中重庆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29人),重庆市“百人计划”人选137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4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人,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60人。二是人才发展环境更加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选拔、引进、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机制更为健全,人才支持政策进一步强化,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有力改善。(www.xing528.com)

2.重庆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创新企业总量少、投入水平偏低。

一是优质企业总量偏小、企业创新能力弱。重庆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2012家,仅占全国总数的1.48%,居全国第16位,是北京20183家的10%、四川3572家的56.3%;“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几乎没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占13.6%、有研发活动的占19.8%,分别低于全国16.3%、23%的平均水平。二是投入水平偏低。2017年,重庆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6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8%,居全国第12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25个百分点。[11]

(2)创新产出效率不高。

一是重庆的创新产出效率比较低。2017年,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6464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297件。获得专利授权3478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138件,占专利授权数的比例为17.65%。与其他地区相比,重庆的这一指标在全国位居第15位。[12]二是创新水平较低,社会影响力不大。2016—2018年,重庆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项、5项和6项,分别占全国奖励总数的2.1%、1.8%和2.1%。

(3)创新成效不够明显。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仍然较低。2018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2.9%和18.0%。而江苏省规模以上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0%和43.8%。二是企业产品竞争力较弱,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17年,重庆市新产品销售收入达5323亿元,占全国新产品销售收入的2.78%,排名第12位。[13]

(4)原始创新严重不足。

一是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偏少。重庆“985”“211”重点高校仅2所、中央部门所属的在渝院所3家,远逊于四川的5所、27家和陕西的8所、38家;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463个,但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8个,低于四川的13个和陕西的2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只有10个,低于四川的16个。二是科技创新人才不足。重庆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不足四川、陕西的1/3,且重庆创业领军人才与创投领军人才也较为缺乏。三是传统研发机构较多,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较少。目前,全市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占比不足1/5,低于全国均值。2017年,全市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传统研发机构1463家,但新型研发机构只有58家,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只有16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