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我国羊皮出口生产现状与优化对策

研究我国羊皮出口生产现状与优化对策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近期参加了我国山羊板皮资源、工业生产和出口创汇等方面的综合调查,耳闻目睹,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和研究对策的紧迫感。相应的羊革制品厂的生产能力与年产出口生产的羊皮革2000万张水平基本平衡。

研究我国羊皮出口生产现状与优化对策

国产山羊皮革制品如皮鞋皮衣手套、包袋、票夹等,是我国皮革工业出口创汇的一项大宗产品。长期以来,囿于外贸出口因循守旧的经营格局,在安排出口商品结构上不甚合理,加上皮革工业自身没有掌握出口生产和贸易的主动权,国家的资源和能力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时至今日,仍然摆脱不了大量优质山羊板皮原料廉价流失国外,国内羊皮出口生产濒临“无米之炊”的矛盾状况。尤其,自1984年下半年以来,这种矛盾愈加突出。由于大量山羊板皮原料出口,国内资源减少,加工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竞相争购和不少皮贩哄抬物价,出现市场失控,价格暴涨的现象,致使一些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产品质量好、具有出口生产能力的羊皮制革厂因原料供应、消化承受问题而被迫先后减产或停产,并因连锁反应涉及一大批羊革制品厂相继濒于半停产状态,其后果已严重影响到工业生产和出口计划的完成,有关方面为了完成出口计划不得不剜肉补疮,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羊皮熟革。这种生皮出口,熟革进口,工业生产受挫折的恶性循环,倘若继续听任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于民族工业的振兴有害,于社会主义“四化”大业无益。笔者近期参加了我国山羊板皮资源、工业生产和出口创汇等方面的综合调查,耳闻目睹,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和研究对策的紧迫感。

在努力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方面,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要“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在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形势下,从全局方面考虑,如何在继续改革的基础上做好“巩固、消化、补充、改善”工作,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恶性循环,利用我国山羊板皮的资源优势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皮革工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逐步实现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方面的“两个转变”,是工业生产与外贸出口所肩负的共同使命,这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我国皮革工业、增强出口生产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是扩大外贸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为国家多创外汇的根本利益所在。

随着我国皮革工业的发展,尤其通过“五五”“六五”期间国家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和组织科技攻关后,我国羊皮出口生产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出口创汇和经济效益的潜力更大。据上海、河南、浙江、江苏、安徽、河北、四川等7个省市约10个羊皮制革专业厂和重点厂,引进国外(如意大利、法国、联邦德国等)先进制革设备共247台套,一部分羊革制品厂近年来也扩建了厂房,更新了设备,引进了国外(如美国、日本等)皮鞋生产线及缝纫机、锁眼机等配套设备。总之,经过初步改造,羊皮出口生产从厂房、设备、人力、技术到管理已初具规模。事实上,这些专业厂和重点厂既是工业部门一部分骨干厂,也是外贸部门赖以维持羊革制品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根据皮革工业目前已经拥有生产羊皮革及其制品提供外贸出口创汇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只要山羊板皮原料供应问题得以落实,预计年产2000万张羊皮革及其制品供给出口是不成问题的,完全有可能在“七五”期间,在实现“两个转变”、扩大羊革制品出口、为国家多创外汇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羊皮出口生产的现状、能力和水平,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能力

根据上述全国7个省市约10个羊皮制革专业厂和重点厂1983—1985年实际生产水平,按维持生产现状(即因原料不足适当加工一些猪皮或牛皮,未计目前实际蕴藏的潜力)计,可以生产可供加工羊皮制品出口的皮革产量为每年1200万张(即每年需投产山羊板皮1200万张,不包括内销产品生产),相应的羊革制品工厂的生产能力按此产量还有过剩,出口羊革制品的品种结构大致为:皮鞋400万双,皮衣25万件,手套50万打,其他制品按耗用革计约50万张。

如果供给出口生产的山羊板皮原料在数量、质量、价格等方面得到保证,上述10个羊皮制革厂目前实际蕴藏的潜力得以发挥,加上其中部分厂在技术改造、科技攻关中所取得的优势,则最大生产能力可达年产羊皮革2000万张水平。据统计,其中河南、浙江、上海三省市5个专业厂的年产量就已超过1000万张。相应的羊革制品厂的生产能力与年产出口生产的羊皮革2000万张水平基本平衡。

2.质量水平

随着“六五”期间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科技攻关和对外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推进和深入,皮革及其制品的质量水平提高很快,荣获国家金质奖、银质奖、部优产品证书和出口商品荣誉证书的产品日益增多,尤其羊革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例如,河南省新乡市制革厂在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后所生产的山羊打光苯胺鞋面革获国家金质奖,该产品经联邦德国皮尔马森斯制鞋检验研究所和意大利伽利略制革化学工业技术学院的专家们进行物理测试和观感鉴定,认为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比,达到目前国际上较好水平。浙江省湖州德泰顺制革厂生产的山羊平纹服装革获国家银质奖;上海皮革服装厂生产的羊皮服装获国家银质奖和优质出口商品证书;上海宝屐皮鞋厂生产的金鹤牌女式皮鞋获国家金质奖,1982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皮革专家在参观该厂时,认为该厂皮鞋质量在世界上堪称“数一数二”。据了解,我国羊革制品远销欧美,已经出口到联邦德国、英国、瑞典、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

3.出口创汇

根据近年外贸出口羊革制品的品种、数量及创汇情况,按皮革工业羊皮出口生产目前水平年产1200万张羊皮革(其中包括鞋面革、服装革、手套革、箱包票夹革等品种)和相应的革制品计算,出口羊革制品(包括皮鞋、皮衣、皮手套和其他)每年可为国家创汇额与1985年外贸出口山羊板皮成交的创汇额相比,出口制品比出口生皮多创外汇86.9%,接近于翻一番。另外,还应该注意到一部分未经改造目前厂房狭小、设备简陋、生产条件较差但出口创汇能力很强的革制品厂,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出口生产力量。例如,上海第四皮件厂,1985年全厂人均创汇1万多美元;上海协兴皮革运动器具厂,1985年全厂人均创汇2万多美元。事实说明,目前我国皮革工业已经具有相当雄厚的出口创汇实力。

4.税利收入

众所周知,将我国优质山羊板皮原料加工成羊革制品出口,除能为国家多创汇外,还可以增加大量税利收入。根据调查结果,按年产1200万张羊皮革及其相应的革制品计,每年销售总额可达5.8亿元,若按利润率10%、制革税率10%、制品税率5%计,每年可为国家增加近1亿元的税利收入。

综上所述,我国羊皮出口生产和创汇能力已经具有20世纪80年代的新水平,面临的状况是由于客观上造成的原料供应矛盾和主观上缺乏消化承受能力,结果导致生产陷入被动、能力不得发挥、处于“无米之炊”的窘境。

根据全国山羊板皮资源、生产和出口方面的调研结果,综合情况大致如下:

关于资源趋势:据1983—1985年的统计数字,全国山羊年末存栏数1984年比1983年下降了7.1%。另据我国主要养羊产地之一河南省统计,1980—1985年的5年间,羊的年末存栏数以平均每年10.7%的速度下降,其中山羊年末存栏数平均每年下降9.8%。由此可见,山羊资源本身正在逐年减少。至于山羊板皮的收购情况,恰恰相反,在山羊资源减少的情况下收购数却逐年有所增加,据统计,全国山羊板皮收购数1985年比1984年上升了6.5%。显然,一方面山羊年末存栏数在减少,而另一方面山羊板皮收购数又在增加,其结果无异于“杀鸡取卵”,将导致整个资源成为“无源之水”。因此,结果很明显,全国山羊和山羊板皮的资源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关于工业生产:如前所述,我国皮革工业羊皮出口生产和创汇能力已经具有20世纪80年代的新水平。据统计,全国重点省市羊皮制革、制品厂的出口生产能力已达年产量1200万张山羊皮革及其制品的水平,最大生产能力可达年产量2000万张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山羊板皮大量出口使资源流失,加上近年乡镇社队皮革企业又在蚕食,个别甚至是浪费糟蹋羊皮原料,更加剧了山羊板皮原料的供需矛盾,致使工业部门已经具备的能力和优势不能发挥,羊皮出口生产遭受冲击,一些专业厂和重点厂面临“无米之炊”,其中,一部分厂因羊皮原料供应问题被迫减产和停产。

关于外贸出口: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山羊板皮外贸出口数量1985年比1984年增加21.1%,约占同年山羊板皮收购数的62.9%,换言之,全国近三分之二的优质资源流失国外,无怪乎国内羊皮出口生产会出现原料危机。应该指出,外贸出口的山羊板皮,基本上是“汉口路”“四川路”等优质皮,剩下的部分质量不合出口标准或残次皮供国内生产,客观上由于原料质量差,先天不足,后天难调,给提高国产羊革出口制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国内山羊板皮原料数量和质量上的问题,外贸出口皮革制品的计划同样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冲击。据悉,1985年外贸指令性皮鞋类出口计划总额仅完成73.6%,还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差额未能完成。为了协调这种捉襟见肘的局面,不得不剜肉补疮,结果一方面用国内优质山羊板皮原料出口换汇,另一方面又用部分外汇再向国外进口山羊熟革供国内加工制品出口。从全局上看,这种现象是极不合理的。

基于上述情况,我国羊皮出口生产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于山羊板皮的原料资源,其中,问题的焦点是究竟出口山羊板皮,还是出口羊革制品,或者是究竟以出口何者为主。就此问题,早在70年代初李先念同志就曾指出过“出口成品比出口原料合算得多”。10多年弹指而过,在一种所谓“出口山羊板皮比出口羊革制品合算”的思想和习惯势力支配下,板皮原料出口竟有增无减,出口量在当今世界山羊板皮贸易总量中独占鳌头,真是发人深省。笔者根据综合调研所得的结论,恰恰与之相反:出口羊革制品比出口山羊板皮合算得多。孰是孰非,自有公论。其主要理由和事实如下:

(1)出口制品可以为国家多创外汇。根据1985年生产和出口水平,从创汇数看,以年产1200万张山羊革及其制品计,出口制品可创汇7225万美元,而直接出口山羊板皮只能创汇3866万美元,出口制品比出口生皮多创汇3359万美元,创汇数可增加86.9%;从换汇价值看,出口生皮,平均每张板皮换汇3.22美元,而出口制品,按品种折合板皮平均每张换汇:皮鞋8美元,手套6美元,皮衣4.5美元,出口制品比出口生皮换汇高得多。

据报道,从我国近年山羊板皮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看,出口越多,卖价(即换汇)越贱。以1980年的出口量和卖价各为100计,1981年出口量增至155,而每张板皮卖价减少25%;1982年出口量增至175,而每张板皮卖价下跌32.2%。可见,出口山羊板皮是在经营赔本生意。

(2)出口制品可以为国家增加税利收入。同样以年产1200万张山羊革及其制品计,除可以为国家多创外汇外,经调查换算,销售总额为57800万元,按现行税利率计,每年可为国家增加9870万元的税利收入。若直接出口生皮,这部分税利收入等于付之东流。

(3)出口制品可以安排国内数万人的劳动就业。利用国内山羊板皮资源加工制成成品出口,可以解决数万人的劳动就业。不然的话,大量资源流失国外,这数万名劳动者安得其所,势必转产、改行。

(4)出口制品可以使国家用于技改、科研的投资及早转化为生产力。“六五”期间,国家曾对我国皮革工业重点地区如上海、河南、浙江、四川、江苏等省市的羊皮制革厂组织了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使羊皮出口生产在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方面达到80年代水平,也为外贸出口羊革制品提供了可靠的生产基地。但是,就是这些经过改造的专业厂连最基本的原料都得不到保证,目前由于山羊板皮大量出口,市场价格脱羁上涨等原因所致,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正常生产尚且不能维持,推广应用技改、科研成果,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又从何谈起。河南省新乡市制革厂改造、攻关后具有成套一流设备,山羊打光苯胺鞋面革的质量荣获国家金质奖,经国外同行专家鉴定,确认为目前国际上同类产品中较好水平,但这种能力和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仅1985年间因山羊板皮原料供应问题而被迫减产,结果少创汇385万美元。(www.xing528.com)

(5)出口制品可以振兴民族工业,提高我国皮革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60年代山羊板皮出口量在世界该项贸易总量中,印度占21%,我国仅占10.7%,印度的出口比例高出我国近一倍。到了1974年,情况大相径庭,印度政府为了保护国内资源和民族工业,作出明智的决策,明令禁止出口生皮原料,并采取减税、补贴等经济措施鼓励国内制革工业,并变生皮出口为熟革和革制品出口。到了1985年,我国山羊板皮出口量竟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左右,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山羊板皮资源流失不算,相反却从印度等国进口数以百万(英尺)计的羊皮熟革。与印度相比,难道不感到触目惊心吗?众所周知,出口原料并不能代表国家的水平,同样出口优质山羊板皮也不能代表我国皮革工业的水平。山羊板皮的长期出口、大量出口,其结果适得其反,既摧残了国内民族工业,又将导致我国羊皮出口生产长期陷于恶性循环之中;与此相反,出口制品意味着我国皮革工业把称著于世的山羊板皮资源优势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用以加工成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与人竞争,这样扬长避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我国皮革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指日可望。

问题很清楚,要想使我国羊皮出口生产得以发展,并使羊革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彻底翻身,必须从资源利用上重新考虑对策,从优质原料供应上入手。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当前的主要问题是:

①鼓励和发展养羊事业,保护和开拓国内山羊资源;②合理利用山羊板皮资源,限制生皮出口,扩大制品出口;③促进工贸联合,利用国内优势,使羊皮生产与制品出口同步发展,加速在“七五”期间逐步实现“两个转变”,发挥羊革制品出口创汇的应有能力;④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干预,解决当前山羊板皮的收购渠道、价格失控等一系列问题,提高工业生产的消化承受能力,使羊皮生产与出口沿着改革步伐稳步前进;⑤从速控制国内某些部门和地区盲目投资、重复建厂和某些乡镇社队企业中不具制革能力者的恶性膨胀,以免增加国家不必要的投资和造成人、财、物力上的浪费,尤其要防止制革污染扩散,减少原料皮的浪费。

当前,我国羊皮出口生产围绕原料问题处于两面夹击的被动局面,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外贸大量出口板皮使国内资源流失,另一方面是雨后春笋般的乡镇社队制革企业利用优势加剧羊皮原料消耗。要想摆脱目前困境,变被动为主动,除了自身认清形势,理顺关系,改进束缚市场竞争能力的生产因素,提高企业的消化承受和应变抗衡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国家和上级领导部门在宏观上加强控制、协调和管理,主动争取外因支持,在改革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坐等转机是消极而无指望的。从宏观方面考虑,针对我国羊皮出口生产的现状、趋势和问题,可供探讨的基本对策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保护一大资源

我国山羊板皮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尤其“汉口路”“四川路”山羊板皮著称于世,是加工高档皮革及其制品出口创汇的一大资源。鉴于近年来我国山羊饲养量和年末存栏数逐年有所下降,尤其自山羊皮由国家二类物资改由市场调节放开以后,出现了市场失控、价格暴涨的现象,致使市售板皮规格混杂,质量下降,并由此引起不少地区屠宰母羊、幼羊成风,已经给山羊板皮资源造成威胁。从长远观点考虑,国家似应从保护开拓山羊资源着手:

①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发展养羊事业,提高牧区、农村发展养羊事业的积极性;②协调农、牧、林业和部门间的关系,消除诸如牧区养羊与封山育林、农业耕作与饲养副业、集体放牧与个人家畜、普遍养殖与良种培育之间的矛盾因素,以利扩大山羊饲养量;③统筹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和开发养羊基地,并在农牧、工贸、商业等部门的协力配合下,建立相应的山羊板皮原料基地。同时,在继续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控制,把山羊板皮列为国家重点资源加以保护。

(二)发挥两点优势

国际范围内皮革贸易的市场竞争,说到底还是原皮资源和工业技术的竞争。我国羊皮出口生产之所以多年徘徊,甚至濒于恶性循环,羊革制品在国际贸易中之所以在数量、质量、品种、款式和创汇能力等方面打不开新局面,究其根源,盖因未能充分利用自己在原皮资源和工业技术这两方面所拥有的优势。目前一些皮革工业发达国家如意大利等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其主要原因除凭借自身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上的优势外,就是从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大量进口廉价而优质的羊皮原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结果兼得两种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长期的实践和经历中,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廉价出口大量原皮和初级产品,其结果只能充当工业发达国家的原料基地,从战略上考虑是有损于本国经济利益和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例如,印度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相继改变对策,结果出现转机,80年代已初见成效。因此,发展我国羊皮出口生产的基本对策应从制定保护我国皮革工业利益和优势以及促其发展的有关进出口政策上入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住优质羊皮资源,才有可能把已经失去的原料优势重新夺回手中,从而在出口生产中充分发挥80年代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技术,兼得两点优势,以提高国产羊革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为了发挥国内优势,实现“七五”计划中提出的“两个转变”,在考虑具体对策上有以下三点:

①采取果断措施,明令限制山羊板皮大量出口,并从减少出口量起步,逐步过渡到少量出口,直至完全禁止出口,必要时可采取增大板坯出口关税或取消经济补贴等措施予以限制;②实行鼓励羊革制品出口的政策,对于出口制品尤其是高档羊革制品出口,可予暂行减免关税,对于专营羊皮出口生产的企业可以实行特殊优惠,除免征调节税外,可暂行减免制革产品税,免征引进专用皮化材料和关键设备的关税,甚至适当采取经济补贴等措施,帮助企业提高消化承受能力;③为了解决目前羊皮出口生产在原料问题上的燃眉之急,可由政府干预,部门协调,截留目前一部分计划出口的板皮原料,保证国内重点羊皮专业厂的正常出口生产,由此产生的外汇缺额,一方面可用用于进口山羊熟革的外汇或地方企业留成外汇予以垫补,一方面可待截留原皮加工成制品出口后多创的外汇偿还。

(三)探索三种方式

为了谋求在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方面逐步实现“两个转变”,在现阶段首先变主要出口山羊板皮为主要出口羊革制品。另一重要对策,就是必须注意调动工业生产与外贸出口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资源、生产和出口三个方面统一部署,协调步伐,克服工贸之间由于职能分工、局部得失而引起的某些离心倾向,使之在国家整体利益上统一起来,同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为此,可以在改革过程中,从现行体制和格局上探索新的方式。

(1)设想工贸联合,共同经营生产与出口业务,或者在有条件的地区或骨干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开展工业生产出口羊革制品与外贸出口板皮原料的友好竞争,通过试点,总结经验。

(2)设想以国内重点羊皮制革、制品专业厂为基础,适当兼顾行业配套,组织横向联合的羊皮出口生产体系或集团性企业,既能为外贸出口制品提供可靠的生产基地,又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羊革制品的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3)设想建立某种松散型联合组织或联席会议机构,管理原皮收购供应,稳定市场收购价格。

(四)提高四项能力

工业部门至少应从自身改革入手,努力提高以下四项能力:

(1)提高消化能力。要从改变以往在生产经营上习惯于“等、靠、要”的旧格局做起,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很好运用经营自主权,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多方面开辟原料渠道,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加强配套生产,理顺产品价格,搞好供、产、销的衔接,加速资金的周转和流通,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消化承受能力。

(2)提高生产能力。我国皮革工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从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到加工操作,长期沿用手工为主的古老传统方式,对于新技术、高技术的应用尚属待开发领域,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甚大。如何加强行业整体改造,把发展生产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因素。

(3)提高应变能力。要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应变能力,首先要加强国内外科技、经济、市场、管理方面的情报咨询、信息传递和综合研究,通过调研、考察、交流等活动,捕捉国际市场信息,沟通市场—科技—生产之间的信息渠道。

(4)提高竞争能力。我国皮革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就产品本身而言,关键在于质量、款式和交货期。因此,羊皮出口生产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变化花色款式、缩短交货期为突破口,在提高应变能力的同时,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

(原载《皮革科技》1986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