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探析

开放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探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时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外一点变化是,由原来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转为目前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后者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清晰,

开放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探析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1]。之后,他多次提出和重申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的开幕词指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2]。经过持续对外开放和积累实践经验,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首次出现“外向型经济”这一新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确定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规划,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开展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对外开放中的基地和窗口作用”[3]。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继续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4]。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贯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5]。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指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6]。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从以上5次提及“外向型经济”看,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针对东部沿海地区,要求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使用了“开放型经济”概念,指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7]。当时提出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点:第一,区域上强调全方位开放,除了推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以外,还要着力推进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引导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第二,进一步改革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包括外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第三,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当时“开放型经济”这个概念是对外经济贸易若干工作任务的集合体,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且直到2000年“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在党的重要文献中还在同时使用,但是“开放型经济”已经有了新理念的萌芽。

其后,“开放型经济”在党的重要文献中出现过10多次,包括: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2011年12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由上可以看出,“开放型经济”经历了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理性概括层次不断升高,最后成为理论创新的过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开放型经济”,增加了扩大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有步骤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新内容。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时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特别是对比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八大对“开放型经济”的论述,我们发现有些变化,即由党的十七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调整为党的十八大“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三个定语发生了调整和改变,“互利共赢”成为第一个定语,原来的“内外联动”改成了“多元平衡”,成为第二个定语。这种变化不可能是文字游戏,而是包含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背景和深刻的政策含义。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放型经济”扩大至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领域。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外一点变化是,由原来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转为目前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后者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清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边贸易体制”等有些相似之处。党的十九大提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www.xing528.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理念进一步延伸至国际范围,提出了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时首次提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理念,并作了题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言。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时进一步丰富了“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涵,指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要继续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要推动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做到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避免市场分割和贸易体系分化。”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时指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杭州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举措。

此后,习近平主席又在不同场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容,如“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旗帜鲜明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等。由上可以看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含义更为丰富,不仅包括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特点,也是重启贸易和投资引擎,主张各国市场开放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

总的来说,1993年第一次出现“开放型经济”提法之后20多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对外开放实践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不断充实,大致包括五个方面:(1)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2)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4)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5)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开放型经济”包含了经济体系和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形成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等重大理论命题,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要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