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承明先生对经济史期刊的点滴教诲:学派与学术杂志

吴承明先生对经济史期刊的点滴教诲:学派与学术杂志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食货》半月刊的出版,引起学术界各方面的重视,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吴老关于学术研究中的学派和杂志中的学派问题的看法,是非常深刻的,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问题、办好期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吴老终身从事学术研究,终身关注学术期刊得出的结论。由于水平有限,对吴老的教诲的理解和贯彻一定有非常大的差距。

吴承明先生对经济史期刊的点滴教诲:学派与学术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魏明孔

我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工作期间,特别是主持编辑部工作时,我和其他同志深感吴老对杂志的关爱,他给编辑部投稿,稿件均誊写得非常清晰,包括标点符号也不例外。在一些学术会议上,吴老的发言往往是语惊四座,编辑部向他老人家索要稿件或将录音稿请他审订时,都是非常认真,对我们可谓有求必应。只要见到吴老,他都要告诉我们办好杂志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办好杂志。比如说要注意作者群的地域,不能只关注部分地区,等等。

当年编辑部的高超群先生与我先后两次拜访吴老,就如何办好《中国经济史研究》向吴老请教,两次吴老都专门谈到学派与学术杂志问题。与吴老住在同一楼的朱荫贵先生、武力先生等一同出席。两次我们都是在饭馆里,吃着最普通的饭菜,已经耄耋之年的吴老,一边喝着品味着二锅头,一边娓娓道来高见。虽然是最普通的聚餐,却酒浓意高,我们聆听着吴老的教诲,不啻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吴老说:作为一个单位(研究单位或大学),在学术研究中出现学派是一件好事,说明研究有特点,材料和方法有特色,也容易被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所认可。但是,办学术杂志,最忌讳的就是形成学派,这意味着杂志的封闭、门户之见与画地为牢。吴老在这一方面举的案例就是《食货》半月刊。

20世纪30年代为学者发表研究中国历史、经济、社会文章的半月刊,由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陶希圣先生任主编。1934年12月1日创刊,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发行。自第一卷一期起(每半年十二期为一卷)至第六卷一期止,共出版六十一期。1937年7月1日第六卷一期出版后,即停刊。后在台湾于1971年复刊,改为月刊。《食货》半月刊是在中国社会史论战及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背景下问世的学术刊物。主编陶希圣声称该刊的宗旨是:集合正在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尤其是正在搜集这种史料的人,把他们的心得、见解、方法,以及随手所得的问题、材料披露出来。陶希圣提倡读书,提倡一点一滴地搜集史料,强调理论和方法非先取得充分的史料,不能证实,不能精致,甚至不能产生。《食货》半月刊的出版,引起学术界各方面的重视,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具有一定影响。《食货》半月刊,培养和壮大了在学术界影响颇大且深远的食货派。如创刊号鞠清远的《汉代的官府工业》、何兹全的《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李旭的《魏晋南北朝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黄榖仙的《天宝乱后农村崩溃之实况》、陶希圣的《王安石以前田赋不均与田赋改革》、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可谓豪华作者阵容,特别是每期后面都有陶希圣亲自撰写的“编辑的话”。

《食货》半月刊作为一个学术杂志,其成功之处在于形成了食货学派,其在历史学界的影响深远,食货代表人物之一何兹全先生作为百岁老人,其在学术界的影响非常深远。(www.xing528.com)

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杂志,因为坚守食货学派,最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当然,《食货》半月刊的停刊原因非常复杂,政治因素、抗战因素等,但是,正如吴承明先生所言,将杂志办成一个学派,这本杂志只能是寿终正寝了。《食货》半月刊作为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影响深远的学术刊物,其存在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可谓昙花一现,令人扼腕!

吴老关于学术研究中的学派和杂志中的学派问题的看法,是非常深刻的,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问题、办好期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吴老终身从事学术研究,终身关注学术期刊得出的结论。我们在编辑《中国经济史研究》过程中,在主编领导下,在学术界同仁的关心和帮助下,尽力落实吴老的教诲,对于历史学的经济史、理论经济学的经济史和社会学的经济史,尽量不偏不倚。由于水平有限,对吴老的教诲的理解和贯彻一定有非常大的差距。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哲人已逝,但是吴老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对年轻人的鞭策和鼓励,对学术的自觉追求,对学术期刊的真挚感情,令人刻骨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