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RFID技术在电子护照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电子护照中的应用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电子护照的应用不仅可以将伪造护照的可能降到最低,防止恐怖分子蒙混过关,而且还可以加快通关速度。电子护照的防伪体系直接关系到全球互操作要求。RFID技术应用和面对的问题目前流行的电子护照主要使用的是RFID技术。此外,RFID芯片还具有信息录入和携带方便的特点。作为全球RFID第一供应商的NXP,据统计,目前全球有80%以上的智能电子护照均采用NXP芯片。

RFID技术在电子护照中的应用

(1)电子护照概念

电子护照,是一种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为核心的电子证件,它是在现有的纸质护照中内嵌特定芯片而实现的,芯片里不但存储有姓名、生日、签名等基本信息。还存储有诸如脸部图像、指纹虹膜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信息。电子护照封面和内页,如图3-26所示。它可以借助专门设备对护照持有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身份鉴别。这样就克服了传统的护照仅通过照片识别出现的问题—印刷防伪技术的局限性、涂改或更换照片后无法辨认真伪。所以电子护照的应用不仅可以将伪造护照的可能降到最低,防止恐怖分子蒙混过关,而且还可以加快通关速度。

978-7-111-31466-0-Chapter03-33.jpg

图3-26 电子护照封面和内页

(2)国内外发展动态

自从2003年12月11日,世界上第一本电子护照在意大利罗马达芬奇国际机场亮相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启动了电子护照计划。

①国外动态

1986年,美国为了更好的促进与其他盟友国的关系,实施了“免签证计划”,与27个免签证国家达成协议:凡是相互入境的这些国家公民原则上免签证。但现在,根据新的法则,要求具有签证豁免权的国家必须在2006年10月26日前在他们的护照内加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就是说所有免签证旅行者进入美国时必须出示电子可读护照。

美国于2005年1月向外交官和国务院的职员发行电子护照,从2005年的春天开始,所有申请护照的美国人都可以得到电子护照。电子护照根据IACO(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标准制定,采用的芯片符合IEC/ISO 14443A型和B型的标准,并且芯片内的信息不进行加密,但在发送信息时会证明芯片是由美国政府监控的,数字编号与芯片内的信息一同发送。

最近,美国在电子护照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国务院计划于2007年第一季度全面推出新一代的电子护照。这种新型的电子护照,在现有的护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型的非接触智能芯片,该芯片中保存着与护照相片页上所示的相同的数据,包含数字照片,可用于生物特征比对,以保证护照持有人确实是政府的护照签发对象。它是专为增强边境的安全防护,方便美国公民全球旅行而设计的。经授权的护照检查处可以通过扫描护照来加快认证过程。在这次计划中,采用NXP的Smart MX的射频芯片。

欧盟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纷纷启动了电子护照系统。其中,作为美国签证豁免的欧洲22个国家规定,在2006年6月之前,护照具有面部识别功能,在2008年年初具备指纹识别功能,以最终实现护照跨国的互联互通验证。

日本也于2006年3月底,开始发放第一批电子护照,并预计在10年内将所有的日本护照更换为电子护照,其电子护照内置RFID芯片。芯片制作符合ISO/14443B标准。

②国内动态

在我国,电子护照的研制工作于2004年底正式启动,采取了国家立项的方式,由公安部入境管理局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共同承担,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发放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在开展电子护照技术研究上我国采取了借鉴经验、重点研究的方法。集中加强在COS技术、数字防伪技术、生物特征技术、读写机具技术、制作工艺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6个方面的工作。(www.xing528.com)

COS技术是电子护照的核心技术,它有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种是自行开发专用COS系统;一种是基于方便移植与多应用的JAVA平台技术。前者高效,后者灵活,考虑到中国旅行证件的基本情况,我国倾向于开发专用电子护照COS系统。

电子护照的防伪体系直接关系到全球互操作要求。因此,中国电子护照防伪体系将按照ICAO标准要求,开展技术集成工作。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指采用每个人独一无二、生来俱有的诸如手部指纹、眼睛虹膜、面部图形等生物特征来鉴别身份的一种特殊技术。通常生物特征鉴别身份过程分成3个步骤:生物特征数据采集、生物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验证。现在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面部与指纹识别技术。

我国读写机具研制所遇到的问题,是各国研究的共性问题:一个是多制式护照一机同读问题,一个是高速读写问题。

目前电子护照的制作工艺分为两大方式,一种为INLAY封装在护照封页中,一种为INLAY封装于PC页中装订于护照内。目前我国倾向于采用第一种方式。

电子护照应用是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技术的综合集成。为了完成中国电子护照系统应用的评价实验演示和培训等,我国研究人员正在整合一个系统平台。

2005年1月13日,我国和日本、菲律宾等国的电子护照认证试验平台在杭州萧山机场、日本成山机场、菲律宾马尼拉机场同时开通,并成功地进行了从电子护照样本制作发行,从杭州到东京、从东京到马尼拉的出入境认证以及跨国数字签名验证等一系列模拟试验。

我国香港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身份卡识别系统,身份卡内的Multos芯片包含有拇指指纹及数码照片信息,香港出入境部负责人称,在2006年前,该项技术已引入电子护照应用系统。在澳门,从2004年9月开始,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电子护照数据资料收集工作,2009年正式全面推行电子护照。

(3)RFID技术应用和面对的问题

目前流行的电子护照主要使用的是RFID技术。因为RFID芯片不仅保留了原有证件的完整信息,而且在采用数字防伪技术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的防伪安全性。此外,RFID芯片还具有信息录入和携带方便的特点。

作为全球RFID第一供应商的NXP,据统计,目前全球有80%以上的智能电子护照均采用NXP芯片。NXP独有的超低功耗通信商议(handshaking)技术,完全符合ISO/IEC 14443标准对功率范围的要求,因而可保证工作距离,大大降低了电子护照遭遇非授权读取的风险。

当然,RFID电子护照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针对电子护照的安全、不过关防伪技术与电子护照验放相关的配套设备没有迅速到位等问题,反对者的呼声一度此起彼伏。比如,2006年8月,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计算机安全会议上,德国NN-Systems计算机安全公司的研究员LukasCrunwarld使用自己开发的RFDump开源软件包和RFID读写器,将他个人德国护照上的RFID标签进行复制,然后将信息写入附有RFID芯片的智能卡上。这个示范引起了全世界各方面的关注。面对拥有同是按照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颁布的标准规则制定的数据模式,一时间,RFID电子护照的安全问题摆于桌面,“克隆技术”更是成为护照安全问题最大的威胁。

正如专家们所说,电子护照实际上就是一张拥有识别管理、安全防伪等功能的内含芯块的微处理器卡片。其科技含量非常高,它的普遍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仅技术方面的缺陷就必须逐步完善,所以我们在面对采用RFID技术所出现的一系列潜在的或已出现的问题时,所做的既不应该是无动于衷,也不应该是草木皆兵,而是积极地去思考、去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