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长阶段:回顾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成长历程

成长阶段:回顾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成长历程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4年,国家确定在三线建设以生产越野汽车为主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与此同时,川汽、陕汽和与陕汽生产配套的陕西汽车齿轮厂,分别在四川省重庆市大足县和陕西省宝鸡市兴建和投产,主要生产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汽车工业成长阶段,1980年生产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成长阶段:回顾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成长历程

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

1964年,国家确定在三线建设以生产越野汽车为主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二汽是国内自行设计、国内提供装备的工厂,采取了“包建”(专业对口老厂包建新厂、小厂包建大厂)和“聚宝”(国内的先进成果移植到二汽)的方法,同时在湖北省内外安排新建、扩建26个重点协作配套厂。一个崭新的大型汽车制造厂在湖北省十堰市兴建和投产,当时主要生产中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与此同时,川汽、陕汽和与陕汽生产配套的陕西汽车齿轮厂,分别在四川省重庆市大足县和陕西省宝鸡市(现已迁西安)兴建和投产,主要生产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

6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大打矿山之仗”的决策,矿用自卸车成为其重点装备,上海32吨试制成功投产之后,天津15吨、常州15吨、北京20吨、一汽60吨(后转本溪)和甘肃白银42吨电动轮矿用自卸车也相继试制成功投产,缓解了冶金行业采矿生产装备需要。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重型载货汽车的需求,济南汽车制造厂扩建黄河牌8吨重型载货汽车的生产能力,安徽淝河、南阳、丹东、黑龙江和湖南等地方汽车也投入同类车型生产。邢台长征牌12吨重型载货汽车(源于北京新都厂迁建)、上海15吨重载载货汽车投产问世。(www.xing528.com)

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北汽和济汽5个老厂分别承担了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二汽、川汽、陕汽和陕齿)的建设任务,其自身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重复生产;据粗略统计,解放牌车型20多家,北京130车型20多家,跃进车型近20家,北京越野车近10家;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发展,生产厂点近200家;1980年大中轻型客车生产13400辆,其中:长途客车6000多辆;汽车零部件品种增多,厂家增加到2100家;摩托车工业初步形成,1980年24个厂家生产4.9万辆。

汽车工业成长阶段,1980年生产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