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初始阶段:回顾1949至1954年历程

专业初始阶段:回顾1949至1954年历程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1954年,机械制造专业雏形基本确立。1951年7月被聘请到华北大学工学院工作。② 陈肖南副教授,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9年回北洋大学任教,成为该校最年轻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1945年回国,1949年8月受聘于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入学13人(调干生),1950年入学近40人,这两届学生是四年制,分别在1953年和1954年毕业。根据相关校史记载:“1951年度华北大学工学院的新生录取成绩位列全国首位。”

专业初始阶段:回顾1949至1954年历程

1949年8月,华北大工学院迁入北京。1949年10月,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的重要部分则是机械工业。当时学校设立了机械系、电机系、汽车系、化学系、冶金系、采矿系和航空系七个系,各系都配备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生招生数量迅速扩大。

1949—1954年,机械制造专业雏形基本确立。

在这一阶段,机械系开始采用考试录取学生,招收了两届本科学生(四年制)和多届专修课(两年制)学生。

该阶段的教育情况和特点如下:

(1)培养目标:培养重工业发展所需高级技术干部。

(2)课程设置:开设了多门设计类和制造类课程。

① 制造方面主要课程有:机器制造中的铸造、锻造、焊接工 艺,切削加工的理论与设备,加工工艺过程,工具设计与技术管理等。

② 设计方面主要课程有:以工作母机(工具机)的设计为重点的设计类课程,还包括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设备的设计。

(3)实验工厂与实习基地的建立:重工业部将设有百余部工具机的北京机器总厂第一分厂拨给学校,作为机械系的实习工厂,同时从苏联、捷克和德国分别订购了一批精密测定仪表和高级工具机。

(4)师资队伍:建立了涵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师资队伍。

外语、力学等有关基础课程的教学由原中法大学的相关教研组负责,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课程教学组称为机器专业组,下设原件设计、制造技术、制图三个教研组与热工学课程组。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30余人,教师由学校招聘和国家分配而来。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① 原件设计教研组:李维临、于道文;② 制造技术教研组:林汉藩、韩本真、王政辅、陈治勋、陈肖南(副教授);③ 制图教研组:邓开举、程干云、王文澜(副教授);④ 热工学课程组:肖达人、谢焕章(副教授)。

讲授机械制造工艺方面课程的是林汉藩教授与陈肖南副教授。

① 林汉藩教授,193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在1944年前,历任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工校讲师,江北机器厂厂长等职。后来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在亚高斯-卡姆制造公司和西屋公司实习。1946年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湖南大学教授及机械工程系系主任。1951年7月被聘请到华北大学工学院工作。(www.xing528.com)

② 陈肖南副教授,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1年7月返回祖国,到华北大学工学院工作后被聘为副教授。

讲授机械设计方面课程的有李维临教授与于道文教授。

① 李维临教授,1911年生于河北保定,1929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洋大学,毕业后曾在工业企业从事设计工作。1949年回北洋大学任教,成为该校最年轻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1950年经华北大学工学院孙确基教授推荐应聘到华北大学工学院,华北大学工学院为其颁发了聘书(图1)。来京工作时,北洋大学师生还赠送了锦旗给他(图2)。

② 于道文教授,机器专业组组长,建设机械制造专业的主要负责人。1936年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物理系,后被保送至法国,先后获得法国里昂大学、中央理工学院理学硕士学位,工艺制造工程师国家证书。1945年回国,1949年8月受聘于华北大学工学院。

图1 华北大学工学院为李维临教授颁发的聘书

图2 北洋大学赠送给李维临教授的锦旗

(5)教材:办学初期,所有课程都由教师编写出中文讲义,油印后讲课前发给学生。

(6)教学方法:强调教书育人,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苏联经验,把口试和课堂讨论的方法应用到工程理论教学中。

(7)学生情况:

① 本科生情况。1949年入学13人(调干生),1950年入学近40人(考试入学),这两届学生是四年制,分别在1953年和1954年毕业。1951年,华北大学工学院成为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向往的学校,这是因为学校自解放区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学生实行供给制,吃穿不用愁。更重要的是学校聘请了不少知名教授,教学质量高,而且学生毕业后在军工战线工作,有前途。有一位学生在回忆时写道,他填报考学校的志愿时,第一是华北大学工学院,第二是华北大学工学院,最后还是华北大学工学院。根据相关校史记载:“1951年度华北大学工学院的新生录取成绩位列全国首位。”

② 专修科学生情况。1951年,中央重工业部刘鼎副部长曾说:“技术人员不够是重工业建设的一个大困难,只办大学还满足不了这个紧迫的需求,还要大量开办专修科来补上这个历史的缺口。”根据国家需要,机械制造专业举办了金工、设计、制图、冶金机械专修班。毕业生超过百人。

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53年,全校进行院系调整,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航空系被单独组建成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和机械系得到保留,同时将专业细化,机械系开设了拖拉机专业、轴承专业等,开设不久又整合。1954年,韩锡勋老师由机械工程系调到新成立的仪器系,负责仪器专业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仪器零件加工制造专业教研室副主任,直到1962年学校专门成立了机械制造系(7系),韩锡勋老师调任7系机械制造教研室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