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情辅理,情理交融的沟通方法

以情辅理,情理交融的沟通方法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仕强教授认为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情、理、法”的管理。人是情感动物,情感的影响往往能让人产生不可预见的力量。在“理”的思想教化下,情理之间是相辅相成、交融一体的。汉初,陆贾使赵就体现这种情理交融式协调艺术的威力。把人类的情,与法则相结合,情理交融才能做到大公无私。

以情辅理,情理交融的沟通方法

7.3 以情辅理,情理交融

中式协调的核心是以情辅理,情理交融。

曾仕强教授认为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情、理、法”的管理。关于三者的关系,他这样说:“凡事‘以情为先’,彼此‘所重在理’;‘情’‘理’讲不通的时候,不得不‘翻脸无情’,这时把‘法’搬出来,大家便不会觉得刻薄寡恩、残酷无情。只要出乎真情,何必怕情、矫情、绝情?中国人希望‘以德服人’,所以现代化中国管理,仍以‘情、理、法’为其最高原则。”

人是情感动物,情感的影响往往能让人产生不可预见的力量。传统讲的“德”治就是指的这方面。

儒家常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将心比心”,这已成为中式协调的核心。汉初,陆贾使赵就体现这种情理交融式协调艺术的威力。在“理”的思想教化下,情理之间是相辅相成、交融一体的。在西方,人们控制行为的力量主要依靠法律,而在传统中国,“礼”绝对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经过漫长的教化过程,“礼”已成为人们主动服从和遵守的规则。儒家常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将心比心”,这已成为中式协调的核心。汉初,陆贾使赵就体现这种情理交融式协调艺术的威力。

公元前204年,南郡守尉赵佗中原楚汉相争之际,正式竖旗成立了南越国。刘邦统一中原后,忙于巩固战果,无暇对付山高路远的赵佗,决定对其采取安抚手段。于是,他派太中大夫陆贾为特使,带着诏书、王印和礼品,去岭南封赵佗为南越王。(www.xing528.com)

赵佗根本就不把朝廷特使放在眼里。他头不着冠,腰不系带,两腿叉开,行为放肆地坐在座位上等着陆贾的拜见。

陆贾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地说:“足下是中国人,父母、胞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怎么忘了中国人的习惯,打扮成这般模样?难道是想凭借南越这弹丸之地,跟中国的皇帝对立吗?要是这样,那你就想错了。秦朝纲纪败坏,天下英雄纷纷举兵,流血牺牲,推翻了它。你在这场战争中没有一点功劳,却割地自立,朝廷的将相无不要求讨伐你。由于大汉皇帝不愿劳苦百姓,才派我送上王印,破例封你为南越王。你本该知息报恩,用臣下的礼节到郊外隆重迎接才是,没想到你却这样不通情达理。这事要是让皇帝知道了,先掘了你的祖坟,灭了你的家族,再派一员武将,带领十万兵马赴南越问罪,那时你手下的将士一定会杀了你归附中原,你自己可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陆贾的一番话先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说得赵佗赶紧起身更衣谢罪:“我在边远之地待久了,忘记了中国的礼节,望先生海涵。”然后又按照臣民之礼接受了朝廷的封授。

领导者在进行协调工作中,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进行有效协调,才是顺畅沟通的关键。中华文化最宝贵的特征之一,便是“情”。孔子宣导“德治”,主张用“情”来感化;孟子区分“王道”、“霸道”,亦即前者重“情”,后者重“力”。把人类的情,与法则相结合,情理交融才能做到大公无私。领导者在进行协调工作中,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进行有效协调,才是顺畅沟通的关键。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曾仕强教授曾列举日本新力公司创建人盛田昭夫的话“经理人员应该将员工视同自己的子弟一般”为例。后来新力公司又将这种“关爱员工”的理念,应用在美国新力分公司的营运上,结果非常成功。真正具有丰富管理实务经验的主管,都会毫不讳言对员工的关怀和珍惜,这才是重要的管理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