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无畏精神:祖逖北伐的成功秘诀

大无畏精神:祖逖北伐的成功秘诀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说“我不行”李嘉诚说:“好景时,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时,也不过分悲观”。祖逖面临的对手不仅是割据冀、豫一带,拥兵十多万的羯族首领石勒,河南地区还盘踞着为数众多的汉族地主豪强武装,即所谓“坞主”。并说张平不能保住头颅。陈川本是号称“乞活”的流民集团的首领,自称宁朔将军、陈留太守。但祖逖的北伐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因为他是白手起家,凭借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说“我不行”的大无畏气概。

大无畏精神:祖逖北伐的成功秘诀

不说“我不行”

李嘉诚说:“好景时,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时,也不过分悲观”。这才是一个真正想赢,最后一定会赢的大家风范,有这样的意志力,领导者不会只为了短期利益而“杀鸡取卵”,也不会为了眼前的输赢而“拔苗助长”,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如何追逼,如何压力……领导者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做事的“根本态度”上,关注做这件事更长远的价值。领导者应按事物发展的本身规律,按部就班地追求想要达成的结果,有这样的“平常心”,领导者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稳健地迈向目标。祖逖面对强大的北伐压力就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力做到了这一点。

司马睿的冷漠态度并没有动摇祖逖北伐中原的决心,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流人队伍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船到中流,祖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豪气干云,热血涌动,于是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决不重回江东!”祖逖“辞色壮烈”,部属为之慨叹。

祖逖渡过长江后,暂驻淮阴,起炉冶铁,铸造兵器,同时又招募到二千多士兵。

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晋愍帝被汉国俘虏,西晋灭亡。司马睿被迫移檄四方,约期北征,祖逖欣然应命。

当时北伐的形势十分严峻。祖逖面临的对手不仅是割据冀、豫一带,拥兵十多万的羯族首领石勒,河南地区还盘踞着为数众多的汉族地主豪强武装,即所谓“坞主”。这些坞主修筑坞堡,自称刺史、太守,称霸一方,依违于晋、赵之间,情况非常复杂。他们可能成为北伐军的盟友,也可能成为北伐军的敌人。这种形势决定祖逖北伐的道路是一条充满了艰难险阻的道路。

公元317年,祖逖进驻芦洲(在今安徽亳县),果然,北伐军首先遭到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的阻遏。张平、樊雅是兖、豫一带的豪强,乘乱起兵,张自任豫州刺史,樊自任谯郡太守,各据一城,有众数千人。张平部下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多支小部队,各有数百人。

张、樊名义上臣属于司马睿,接受司马睿给予的四品将军头衔,实际上不受约束,自行其是。祖逖派遣参军殷乂去联络张、樊,殷乂有些看不起张平,指着他的住房说这只配作马厩,又指张平的一口大镬说这可以铸铁器。并说张平不能保住头颅。张平大怒,杀死殷乂,勒兵固守。张平“阻兵固守”,殷乂诚然不能辞其咎,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这位自封的豫州刺史不能容忍朝廷派来的豫州刺史。这类豪强,虽然他们原来也经常受到敌人的攻击,但当他们的既得利益稍许受到危害,他们则宁肯站到敌人的立场攻击自己的同盟者。祖逖率军进攻,仍不能下。于是祖逖便用离间计,从张平部下分化出谢浮,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

张平虽死,樊雅仍占据谯城,祖逖进据太丘(今永城县西北),因军中乏食,处境十分困难。樊雅派兵乘夜来袭,攻入营垒,拔戟大呼,直逼祖逖营帐,军中大乱。祖逖临危不乱,安排左右拒敌,督护董昭英勇杀敌,终于打退了樊雅的进攻。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祖逖终于攻占谯城,在豫州站住了脚跟,并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正当祖逖以谯城为根据地,且战且耕,逐步扩大战果时,发生了蓬陂坞主陈川叛归石勒的事件。陈川本是号称“乞活”的流民集团的首领,自称宁朔将军、陈留太守。这支流民武装长期割据浚仪蓬陂,曾经投降石勒,又受晋官号。陈川部将李头攻打谯城立功,祖逖遇之甚厚,正好祖逖获得樊雅一匹好马,李头很想要又不敢说,祖逖知道他的心思后,便把马给了他。以后李头经常感激地说:“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晋书·祖逖传》)。陈川闻后大怒,遂杀李头。李头的亲信冯宠鼓动所属四百多人投奔祖逖,陈川更加怒不可遏,大掠豫州诸郡以为报复。祖逖则针锋相对,命卫策在谷水伏击,尽获其所掠之车马子女,祖逖下令,将车马子女全部归回原主,军队一点也不截留。陈川大为惊恐,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四月以浚仪(今河南开封)投降石勒。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祖逖领导下的北伐军正是依靠群众的支援,同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苦战四年多,终于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北伐军也由小到大,越战越强,成为一支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晋书·祖逖传》)的劲旅。

祖逖北伐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北伐。虽未有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岳飞“直捣黄龙”的气势,也未能像朱元璋那样一统中华。但祖逖的北伐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因为他是白手起家,凭借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说“我不行”的大无畏气概。毛泽东在《七律·洪都》中赞道:“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www.xing528.com)

从上文祖逖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者要提升“意志力”,既要练内功,也要练外功;要恰当地运用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树立权威使组织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既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又要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管理。要注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领导魅力带动、影响、促进组织成员改进工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对于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领导者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下面几点有助于增强领导者的意志力,值得一试:

第一点:积极主动。主动的意志力能让你克服惰性,把注意力集中于未来。在遇到阻力时,想像自己在克服它之后的快乐;积极投身于实现自己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你就能坚持到底。

第二点:下定决心。美国罗得艾兰大学教授詹姆斯·普罗斯把实现某种转变分为四步:抵制——不愿意转变;考虑——权衡转变的得失;行动——培养意志力来实现转变;坚持——用意志力来保持转变。

第三点:改变自我。光知道收获是不够的,最根本的动力产生于改变自己形象和把握自己生活的愿望。道理有时可以使人信服,但只有在感情激发起来时,自己才能真正加以响应。

第四点:注重精神。法国17世纪的著名将领图朗瓦以身先士卒闻名,每次打仗都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当别人问及此事时,他直言不讳道:“我的行动看上去像一个勇敢的人,然而自始至终却害怕极了。我没有向胆怯屈服,而是对身体说——老伙计,你虽然在颤抖,可还是得往前冲啊!”结果毅然地冲锋在前。大量的事实证明,好像自己有顽强意志一样地去行动,有助于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顽强意志的人。

第五点:磨练意志。早在1915年,心理学家博伊德·巴雷特提出一套锻炼意志的方法。包括从椅子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然后一根一根地装回盒子里,他认为,这些练习以增强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对更严重、更困难的挑战。巴雷特的具体建议似乎有些过时,但他的思路却给人以启发。

第六点:坚持到底。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其中含有与困难作斗争并且将其克服的意思。

第七点:实事求是。如果规定自己在3个月内减肥25公斤,或者一天必须从事3个小时的体育锻炼,那么对这样一类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坚强的意志也无济于事。而且,失败的后果会将自己再试一次的愿望化为乌有。在许多情况下,将单一的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第八点:逐步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是在不可避免地遇到的挫折中逐渐积累的,必须找出使自己斗志涣散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