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扶贫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社会扶贫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以及贵州省地方有关社会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贵州省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注重动员社会各扶贫主体力量,发挥各扶贫主体的扶贫优势,不断创新社会扶贫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扶贫措施,增强社会扶贫工作效果。深入研究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结构、企业状况、市场需求等情况,实施产业协作,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社会扶贫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在国家以及贵州省地方有关社会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贵州省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注重动员社会各扶贫主体力量,发挥各扶贫主体的扶贫优势,不断创新社会扶贫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扶贫措施,增强社会扶贫工作效果。例如,实行包干扶贫贫困村的措施,结成包干扶贫结对关系,明确包干扶贫措施,推动政府以及企业等力量参与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抓党建促脱贫,通过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发展积极性,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力度,创新定点扶贫方式,结合定点扶贫单位优势,满足贫困地区脱贫需求;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将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力、市场等优势与贵州省资源优势相结合,促使对口帮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推进企业扶贫工作,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调动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1.实行包干扶贫贫困村

首先,明确包干扶贫结对关系,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省、市(州)、县三级包干扶贫贫困村责任制,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中专院校分别按“2∶1∶1”的标准包干扶贫贫困村。第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包干扶贫贫困村活动。例如,在原有12家国有企业整县帮扶12个贫困县的基础上,动员100家以上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包干扶贫贫困村活动,每个企业结对包干扶贫2个贫困村。同时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以村企共建为平台,选择1000家民营企业与1000个贫困村进行“一对一”结对包干扶贫。第三,争取中直单位、对口帮扶城市、各民主党派及驻黔部队参与包干扶贫贫困村。如:争取定点扶贫贵州省的32个中央单位(企业)分别结对包干扶贫5个贫困村等。

其次,规定包干扶贫主要措施。包干扶贫单位可以通过直接投入,解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发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体脱贫的重要作用,培养当地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并要求包干扶贫单位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注重贫困群众素质培养,进行创业就业等技术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基层班子建设,提升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12]

2.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首先,构建融目标、责任、评价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关注贫困群体生产生活状况,发展集体经济,推动扶贫政策的落实。实施责任落实、示范引领以及督查评估行动计划[13]

其次,发挥各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三带”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以及党员的作用。加强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开展便民服务。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开展入户调查,加强培训,增强精准扶贫攻坚能力,通过党员干部将贫困群众动员起来,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进来,增强脱贫攻坚的合力,促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最后,加强人才素质培养。选派优秀党员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与锻炼基层干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人才素质培训,发挥党员、基层干部以及优秀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充分调动地方群众发挥积极性,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14]

3.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力度

首先,完善定点扶贫定期沟通和联络机制。加强定点扶贫地区与定点扶贫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工作,建立健全中央国家机关和央企定点帮扶工作定期联席会议、观摩学习等制度,保持高层往来,针对脱贫工作进展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及时密切沟通、联系,强化合作关系,并争取资源。(www.xing528.com)

其次,创新定点扶贫工作机制。坚持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开展定点扶贫,将定点扶贫与项目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央单位的职能优势,为定点扶贫县做好资源、项目、产业的规划、宣传、推介,帮助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抓好产业转移和人才交流培训。以开发的方式带动定点扶贫县资源、产业开发,增加贫困群众的劳务收入,形成扶贫开发双赢局面。[15]

最后,转变定点扶贫工作理念。定点扶贫地区要结合自身脱贫需求以及帮扶单位的特点,通过制定相关规划或年度工作计划,借助定点扶贫工作契机,引导定点扶贫单位的政策、资金、项目等向贵州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并通过引入的信息、技术、智力、人才等资源要素,实现定点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4.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首先,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央明确上海、大连、苏州、杭州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8个经济发达城市对口帮扶贵州除贵阳以外的8个市(州)的对口帮扶工作后,贵州省主动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合作交流,找准切入点,将东部资本与贵州资源两种优势相结合,积极开展扶贫协作工作。

其次,拓展对口帮扶工作领域。围绕经济协作、脱贫攻坚、园区共建、职业教育、人才交流、引企入黔、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强受帮扶地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交流合作。[16]推动教育医疗帮扶,推广“组团式”帮扶等经验。扩大结对帮扶覆盖范围,争取所有深度贫困村都有东部帮扶省市的街道、社区、村或企业等结对帮扶。

最后,创新扶贫协作工作模式。深入研究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结构、企业状况、市场需求等情况,实施产业协作,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将“黔货”打入东部消费市场。重视劳动力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劳务协作,增加贫困劳动力的收入。重视扶贫协作工作的考核,确保帮扶工作取得成效。[17]

5.推进企业扶贫工作

动员企业力量参与扶贫,发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实施“千企帮千村”,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将民营企业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资源与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以及特色优势资源相结合,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促使企业发展,实现扶贫对象与扶贫主体间合作互赢。[18]企业开展扶贫行动,有助于将自身产业资源优势与贫困村的脱贫需求有效对接,共建地方与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实施产业兴农的举措,促使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径,有助于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例如,民营企业重点关注深度贫困县、乡镇、村以及贫困群众,选准扶贫路径,精准运用扶贫资金,实时了解扶贫帮扶效果,确保扶贫取得成效。截至2018年6月,贵州省共有4091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221个贫困村,帮扶资金185亿元,惠及贫困人口95.8万。[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