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扶贫实践探索

文化扶贫实践探索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建成唐卡、堆绣、泥塑、雕刻等4个文化扶贫产业基地,22个扶贫车间,2017—2018年培训贫困群众102人,通过培训基本实现有意愿的贫困人口掌握一门热贡艺术技能,实现稳定脱贫。[1]截至2019年3月,青海全省243个旅游扶贫村中的131个村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脱贫摘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新支撑。

文化扶贫实践探索

文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文化种群多样,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促进,是扶贫攻坚的价值宝库。提升文化扶贫的效果,必须尽力发掘文化的多重价值,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提升和发扬。

1.青海挖掘文化多重价值的利民成效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常规文化扶贫基础上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潜力。文化多重价值的挖掘,取得了良好的利民成效。

(1)举措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化惠民。下沉文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贯彻落实中宣部牵头实施的“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要求,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等“七个一”标准进行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分阶段为建成的村文化室配备基本文化设施。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推进基层图书馆网络互联互通,面向贫困县图书馆分步部署扶贫专题平台,提升贫困地区图书馆服务推广能力。对接“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和“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惠农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掌握实用技术,提升科学素养

厚植特色文化产业根基,实现文化富民。遵循“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守特色”原则,紧抓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带来的机遇,挖掘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以“热贡艺术”为轴心,突出唐卡、堆绣、泥塑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围绕“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这一发展理念,成功注册“热贡文化”旅游品牌。按照“北依西宁、南望九寨”打造“热贡文化,世界精品”的文化旅游总体思路,以区位优势发掘资源优势,以品牌优势培育经济优势,协力推进软硬件建设。热贡当地的唐卡作品已参加国内外数百场展览,在世界四大顶尖级博物馆中的三家进行了展出,“中国唐卡之乡”“中国堆绣之乡”“热贡艺术”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文化产品推广、文旅融合发展卓有成效。

促进先进观念意识传播,实现文化教民。积极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主题作品创作,推出反映扶贫事迹、先进典型、经验成果等内容的舞台和美术作品,引导贫困群众从“等、靠、要”向“我要脱贫、主动脱贫”转变,提升参与脱贫攻坚的自主性、积极性。通过“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和相关艺术领域专业人员培训等项目,积极培养和扶持艺术人才,提升贫困地区文化艺术产品自主创作能力。鼓励带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先进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特色文化融入作品创作中,通过戏曲、小品、绘画、漫画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思想境界,促使市场经济意识、法治意识在贫困群众的思想里生根。

深化多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实现文化睦民。以现代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为基础,提升六州藏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力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汉藏文化交流项目”为依托,以省内六州藏区的乡镇为主,按照“有网络、有设备、有资源、有人员、有活动、有评估”的“六有”标准,建立常态化基层服务工作机制,实现藏区文化资源共享全面提档升级。计划新增200个汉藏文化交流乡镇服务点的终端配置,建设400个汉藏文化交流驿站;汇聚不少于30TB专题资源,各类汉藏文化交流应用不少于30个;推出不少于50种藏族特色优秀文化数字资源新品,新增译制藏语资源不少于5000小时等。汉藏文化交流项目,是国家文化“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基于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平台、资源、渠道、服务网络优势,发挥文化在固边安民富民、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作用。

(2)成效

以青海省同仁县为例,2017年同仁县以打造“世界唐卡艺术之都”为契机,采取“政府+文化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全力打造文化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文化扶贫车间,依托家庭式的文化产业作坊,鼓励有意愿的贫困户就近入户进行热贡艺术培训创作。已建成唐卡、堆绣、泥塑、雕刻等4个文化扶贫产业基地,22个扶贫车间,2017—2018年培训贫困群众102人,通过培训基本实现有意愿的贫困人口掌握一门热贡艺术技能,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热贡艺术品制作收入占比超过20%。[1]截至2019年3月,青海全省243个旅游扶贫村中的131个村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脱贫摘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新支撑。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也让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全省各州均建成了以唐卡、泥塑、藏绣、堆绣、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经营销售链条中吸纳大量当地和周边群众就业,显著增加农牧民收入。[2]

2.广西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精准扶贫新路径

广西大力推动文化扶贫工作,通过完善设施、民族民俗资源产业化、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文化活动重塑精神等系统性创新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1)举措

整合资源定向倾斜,基层文体设施显著改善。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集中建设一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文化场所。按照综合楼、戏台、篮球场、农民文艺队、农民篮球队“五个一”标准,安排专项建设补助资金进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使之成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和施展文体才华的大舞台。重点支持新规划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为贫困地区每个县(区)各配备一辆流动文化车、流动图书车,为贫困地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购置基本文化服务设备,并支持数字农家书屋广播电视设施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惠民服务项目,向贫困地区精准输送演出、图书、培训等。根据各地实际需要,为试点地区“普配”农业科学图书,并根据农民个体需求进行“特配”补充,使农业科技推广精准到位。[3](www.xing528.com)

立足民族民俗特色,资源开发拓展产业路径。积极引导贫困地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具有丰富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形成特色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的文化产业。靖西绣球、融水苗族服饰、东兰铜鼓、龙州天琴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得到提升。一批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相继成功创建,成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发挥了良好的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4]创品牌、树形象、重推介,文旅融合推进脱贫攻坚:“广西人游广西”系列主题活动重点推广扶贫、生态、乡村等精品自驾游线路;借力“国家高铁”名片,开通文旅扶贫专列,在12306平台上开展文化旅游扶贫系列推介,加强高铁全媒体宣传和12306平台文化旅游精准信息推送。[5]

传承开发文化遗产,古老文化成扶贫生力军。民族地区相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助力脱贫的重要资源。非遗的传承、开发、营销,是实现“资源变资产”的关键。广西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搭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保护传承工作平台,对接专家对贫困地区传统技艺类项目开展现场指导,重点扶持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努力提高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市场化能力。在培训研习资源上,对贫困地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倾斜,增加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培训机会。在产品开发上,采用“政府+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畅通产销循环,贫困群众通过政府和企业培训掌握了好技艺,进一步增强非遗产品开发的益贫性。在运营上,积极搭建集培训带徒、宣传展示、旅游体验、运营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多地也探索建设非遗小镇,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6]

惠民演出上山下乡,文化精准扶贫重塑精气神。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创作出一批贴近群众、生动鲜活、反映脱贫攻坚风貌的优秀作品。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每周一期,倡导“扶贫先扶志”的新型扶贫理念。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和话剧《那山那水》等大型剧目创作完成,成为反映脱贫攻坚火热现实的优秀成果。支持区直文艺院团深入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乡镇、村屯,进行“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惠民演出,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坚定勤劳致富的信心。

(2)成效

截至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累计安排专项建设补助资金近20亿元进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将其作为脱贫攻坚文化扶贫的主要项目之一。全区共有3860个贫困村建设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占全区贫困村总数的77.2%。2016年到2018年,全区投入2635万元到3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石漠化片区县实施“送戏下乡”和“戏曲进乡村”;投入1320万元,共举办培训班109期,培养基层文化骨干6218人。[7]2019年,扶持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设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示范户和传统工艺工作站,鼓励开发非遗产品,引导“三农”开展艺术创业生产;成功举办了“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携手奔小康”和“诗在壮乡何必远方——广西人游广西”等系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8]

[1]“文化扶贫”的“金色大门”[EB/OL](.2019-10-28).http://qh.people.com.cn/GB/n2/2019/1028/c182775-33478722.html.

[2]青海:文化旅游扶贫美了乡村富了百姓[EB/OL](.2019-04-02).http://qh.people.com.cn/GB/n2/2019/0402/c182775-32802414.html.

[3]广西:文化服务上山下乡脱贫攻坚吹糠见米[EB/OL](.2019-09-12).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19-09/12/c_1124991689.htm.

[4]韦继川,谭碧雁.广西推进文化精准扶贫[EB/OL](.2017-02-22).http://www.gxzf.gov.cn/sytt/20170222-579307.shtml.

[5]广西:创新文旅推介路径纵深推进脱贫攻坚[N].经济日报,2019-12-16.

[6]郑海鸥.传统工艺、节庆、民俗进行创造性转化、产业化发展——古老非遗,渐成扶贫生力军[EB/OL](.2018-11-22).http://country.people.com.cn/n1/2018/1122/c419842-30415832.html.

[7]宾阳.广西推动文化扶贫扶出精气神[N].中国文化报,2018-10-30.

[8]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文化和旅游扶贫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EB/OL](.2019-12-10).http://www.gxzf.gov.cn/xwfbhzt/gxwhhlyfpqkxwfbh/xwdt/20191210-783215.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