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文化实践:文化呈现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文化实践:文化呈现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是近几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不少于260种。这也就是人们把美味佳肴称为文化的原因。课堂是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说到课堂文化的呈现似乎只是从文科语言的角度来认识的,其实数理语言也是传递文化的一种自然的符号和代码。

课堂文化实践:文化呈现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是近几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不少于260种。我国很早就是具有文化自觉的国度,“文化”一词,在我们汉语的语言系统里早就存在。要说清楚文化一词,让我们首先从词源上进行一下考察。“文”是象形字,与“纹”字相通,指各种颜色交错的纹理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文”的解释是“错画也,象交文”。“文”最早表示“天文”,指自然事物的痕迹、纹理,如鸟兽的足迹、木石的纹理,最后引申为对“人文”的关注。《易经》里便有“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的含义的变化与人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话语活动密切相关。可以追溯一下“文”的意义链,“文”最基本的引申义是指“文字”及相关的象征符号,在文字的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化典籍、礼乐制度、人和事物的装饰、人为的修养等。再说“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庄子“化而为鸟,其名为醌”中的“化”就是“改易、变化”的意思。

“文”与“化”并用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有“以文教化”的意思,汉代的刘向正式提出“文化”的概念,宣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并主张“以文德化人”,这里“文化”一词已经明显地具有了人为的文治教化的功能了。“文化”,就是以文教化,用这个文化来教化人,就叫“文化”。

英语中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本义是“保护、栽种、种植”和“居住”的意思。从其本义上来看西方的“文化”当初是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的,突出的是人为的改造,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质的培养,与我国的“文治教化”的意思很接近。

纵观东西方两大文明“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文化”的含义都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延伸和拓展。

“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多方面复杂内容和关系的网络实体和现象”,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外延也不确定,人们也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类活动方式(动态)和活动成果(静态)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显然比较全面。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处事态度、赋义方法、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社会角色、空间关系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这个定义显然是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人类才有文化,文化与人类俱生俱灭,因此对文化的理解应注意强调文化现象中的人的主体因素,即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揭示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从教育的文化特性上来说,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的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以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的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延绵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文化不仅是行为的产物,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它对人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和陶冶作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文化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体系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促使人们建构和发展,反过来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又适应和创造着文化。文化与人就是通过这种绵延不尽的互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同进步,繁衍生息。

如果用朴素的方式来说明文化,同样可以看出文化的特性。我们国家由于历史较长,地广人多,人们又都希望把自己的物质、精神纳入文化中的习惯,所以很多方面就以文化来概括之。比如我们的吃有许多流派。其中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曾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朴拙实的北方壮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菜系津津乐道呢?一是它们的历史较长;二是这些菜系都是某一个地方长期选择的结果。每个菜系都反映了某个地方人们特有的风味、特有的生活追求、特有的价值精神,这也就是说反映了某一地方人们的生命特质。这也就是人们把美味佳肴称为文化的原因。简单一句话,菜不是文化,当你选择怎么吃的时候就是文化。衣服不是文化,当你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的时候就是文化。同样单纯的课堂不能称作文化,但在课堂中老师上什么内容的课,如何上课,学生如何学习的时候,课堂文化也就呈现出来了。(www.xing528.com)

课堂是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也可以说,课堂是一种文化的承载。

课堂从基本的要素上来分,主要分为教师、学生和课程,课堂的文化承载可以从课程上来分析。什么是课程?简单说就是教学使用的科目,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比教学更大的空间,包括教材、方法选择、课程制度等。顾名思义,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我的理解是:课程是通过一定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是文化的承载,不仅包括教材所表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化因素,同样也表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及所实施的方法上,包括课堂制度的安排上。教材的呈现形式是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导向,是一种价值体系,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课堂本身就是通过文本语言来传递文化的一种场域,教师和学生之间同样通过语言而进行平等的交流,两者之间同样用语言传递着对文本文化的理解,两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样体现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所以同样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同样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要素。

说到课堂文化的呈现似乎只是从文科语言的角度来认识的,其实数理语言也是传递文化的一种自然的符号和代码。具有文化诉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只不过现实的数学教学过于关注知识、重结论,甚至有许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学习语言、图表、符号表示的学科,忽视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实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掌握以及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与体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学教学绝不应该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课堂也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数学就是一种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尤其是教学视野,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

近年来,人们对物理文化的研究也是比较突出的,指出物理文化是由物质设备、观念形态、知识体系、语言符号四大要素构成,是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那么进行物理教育的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我们知道,应用物理知识使人们能够制造许多科技产品,成就许多伟业,比如卫星无人机、高铁等等。在这种利用知识的过程中,人们学习、探索、创造,从而获得享受、得到满足。而学生在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同样要具备一种精神,要探索物理知识、物理发现后面所蕴含的人的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参悟和积累。

课堂教学中,优质文化的呈现,需要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否则就会走向问题的反面。人们一般意识不到他们身边的文化,因为此类文化表现为平常的生活,表现为看上去正常和自然的东西。无论有没有这种感觉,课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呈现。课程、施教者、学生都是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形式,传递着各自的文化。并且通过多元的交往,创造着一种新文化。课堂关乎灵魂,因此我们对课堂不能不重视、不敬畏、不能不用心来经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