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文化内涵探索与实践

教材文化内涵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有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在展示中国各民族的美食,而是在传播文化。学校里,教师的讲台、连成一排的桌椅、端坐的学生、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循循善诱的教师,所反映的也是中国的教育文化。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趋向求同,而不是求异。我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有文化的敏感性,能够维护自己的文化、尊重他人的文化。

教材文化内涵探索与实践

文化的界定一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文化的定义也有164种之多(Kroeber & Kluckhorn,1952)。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文化是什么。我们有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在展示中国各民族的美食,而是在传播文化。我们有服装文化,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我们为各国领导人准备的服装所传递的正是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华夏文化。学校里,教师的讲台、连成一排的桌椅、端坐的学生、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循循善诱的教师,所反映的也是中国的教育文化。我们为什么愿意吃水饺,因为它符合我们包容的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知道因材施教,但是我们没有提出多元智能的概念;我们早期的电大、网络学院所提供的就是网络课程,学员自主选择学习,教师通过面授、电视直播、网络互动答疑等为学生提供支持,尽管网络发展了可以提高网络在线课程的规模,但我们仍旧没有提出慕课这一名词;我们明白自己需要理解来自不同媒介的信息,也知道不只是用语言传达信息,交际需要太多东西的参与,所以教学要培养的也是学生理解来自不同渠道、不同媒介的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各种方式传递信息的能力,但是我们从未想着将其命名为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等等。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趋向求同,而不是求异。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我是演说家》中梁植在讲语言文化时,我们看到从导师到听众到观众有谁不知道语言就是文化呢。

所以,给文化定义是学者们故弄玄虚的事情。人们都知道,文化是一个群体、民族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习俗、思想和社会行为(Soanes & Stevenson,2004),是一个社团的核心信仰、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艺术和交际(Corbett,2003)。文化不只是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存在于文化产品之中,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即文化实践,由一定的群体所传递、执行,我们称为文化群体和文化个体。如果一名教师只是在教学中讲解一些风俗习惯等显性知识性的东西,不管是自己介绍还是由学生介绍,都太过肤浅。

我们知道,文化不只是知识,更是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包含在日常活动之中、建筑、服饰等实体之中,包含在语言之中。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我们有必要关注教材内容中包含什么文化产品,其中的群体、个体与实践反映了什么文化观念、思想和价值观。笔者一直不赞成学习英语就要学习用英语思维。如果我们的儿童从开始学说话就学习用英语思维,而不是用汉语思维,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请问,我们不用语言传递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还用什么呢?我们学习外语是了解西方的文化,而不是变成西方文化的使者。我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有文化的敏感性,能够维护自己的文化、尊重他人的文化。这也暗示着我们的英文教材不能全是西方文化环境,应该增加我们本族文化环境。而国内大学英语教材普遍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的Section A部分所有文章几乎都以美国文化为背景,丝毫没有涉及任何其他国家的文化,更不用说中国本土文化。仅此一点就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www.xing528.com)

对于缺少本族文化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话题,搜集与文章的文化内容相关的材料对文化素材的缺失进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话题内容,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可以起到传承本族文化的作用。对于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挖掘文化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增加对异族文化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本族文化的行动力。尽管教材内容本身包含文化信息,但是,却很少提供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设计,教师有必要在教材二次开发中增加能够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任务,比如针对文化素材进行讨论、演讲及角色扮演等交流性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从英语材料中理解文化的主体认知能力(罗丹,2013)。

由于人们的文化理解力不同,有的教师也许说不出语言中所包含的思维习惯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其中的环境、人物、交际、事件等如何传递文化。但是,没关系。请老师们记住,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感知过程,应用语言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