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学无类: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有学无类: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及“有学无类”,首先容易让人想到“有教无类”。在尊重学习权利方面,要做到“有学无类”。在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开发方面,要做到“有学无类”。发挥评价对学习的积极功能,要做到“有学无类”。在包容和支持各类学习成果面前,要做到“有学无类”。“有学无类”是新时期基本教育教学理念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学无类: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论及“有学无类”,首先容易让人想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目前其解有二:一是流传已久的看法,即认为“有教无类”主要强调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是有学者研究认为,“有教无类”的意思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达到“无类”。这两种看法,一个指向教育的对象,强调对受教育权的尊重;另一个指向教育的结果,强调教育的功效在于人之差别的消失。在充分理解“有教无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有学无类”应运而生。

“有学无类”是指学习的发生,没有好坏之分,都值得尊重和包容。其内涵体现在学习的多个方面,包括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效果等。

(一)学习主体的“无美”

即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利。体现了对每个学习者学习权利的尊重。学习的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学习既是学生的天职,更是学生的权利。学习权利不可剥夺。一旦失去了学习的权利,就丧失了个体成长的基本条件。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就是要尊重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尊重他们决定自己学习的速度,尊重他们对学习效果的预设。任何人都不能在学习权利的保护和学习机会的供给方面因个人好恶或者贪图便利而随意将学生分类。一切侵害学生学习权利的行为都必须禁止,一切阻碍学生学习的做法都必须得到改正。在尊重学习权利方面,要做到“有学无类”。

(二)学习内容的“无类”

即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强制性内容之外,人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对学习内容的满足。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支撑,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有哪方面学习的需要、哪些内容是学生成长必需的,学校和教师都应该研究和考虑清楚并尽力满足。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还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乃至每位学生的个体课程。我们认为,只要能够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需要、经过努力后学校也有条件开设、经过动员和激发也有一部分学生愿意学习的课程,都是好的课程。对于有利于形成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是好的。对于在该范围内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没有主科与副科之分,没有大科与小科之分,都是满足学生成长的“营养科”。在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开发方面,要做到“有学无类”。

(三)教学模式的“无类”

各种教学模式都有适用的环境。教学模式的“无类”,体现了对教学模式的开放。学习的发生和维持,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学模式是直接影响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社会发展程度、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都很大。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要敞开胸怀,宽容地看待和冷静地分析各种教学组织模式或教学方法的设计目的、发展条件、优势、局限性等,不要主观地把教学组织模式或教学方法分为“好、中、差”等类别。对于某些教学模式的“基本式”之下的大量“变式”的建构,也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只要是适合某一地区、某一学校、某一类特定孩子的、效能相对较高的,就是好的。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模式方面,要做到“有学无类”。(www.xing528.com)

(四)学习方式的“无类”

即人人都可以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无类”,体现了对各种学习行为的支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表现在性格、气质、思维品质、认知风格等方面。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模式,在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学习时间等方面各有特点。这就要求学习的发生应该基于个体的特点,为个体的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促进个体的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学习工具不断出现,学习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待这些学习方式的态度不再是非此即彼地简单选弃,而应该在个人学习方式的“工具箱”里根据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或数种。在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面前,要做到“有学无类”。

(五)学习评价的“无类”

学习评价的“无类”,即全面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对评价功能的重视。要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利并热情地、积极地采用鼓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指点性评价,支持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不能先入为主地把学生分为“好、中、差”等类别,也不能片面地将考试成绩与学生的能力相对应。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发生了学习行为,就应该及时地进行评价,把学生在认知、思维、行为等方面发生的进步告诉他们,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告诉他们,并适当地引导其掌握实现的方法,引导他们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充分发展。因此,要对所有发生了学习行为的学生一视同仁地给予积极评价。发挥评价对学习的积极功能,要做到“有学无类”。

(六)学习结果的“无类”

即人人都享有学习成功的幸福,体现了对各类学习成效的包容。人的特征不尽相同,人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成功自然就有高低之分。学习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学得透彻,有的学生却学得慢、学得吃力、学得肤浅,学习的效果也不同。对于各个层次的学习效果,我们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只要学生真正学习了,花了时间,动了脑筋,学到了新知识,就应该得到认可,就应该享有学习的成果,就应该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就应该在快乐中继续学习下去。那种轻视“小进步、小成功”的现象需要反思,那种只关注学优生而忽视学困生的做法必须反对,那种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必须改变。积小成而为大成,积小德而成大德。各类学习成果都是走向成功的基石,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只要学习不断,成长就会不止。在包容和支持各类学习成果面前,要做到“有学无类”。

“有学无类”是新时期基本教育教学理念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无类”是推动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向更高层面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是推动个性化教育尽早实现、保护“百花齐放”的教育新格局、培养个性化人才、形成“向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新局面的重要理论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