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法学与社会学交叉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探索法学与社会学交叉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探索法学与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突出经典理论引领与实际问题寻找与探索。1)学生配置或学生结构初拟跨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计划书。同时,要增强二类学生对中国社会进行剖析与洞察的能力与思维培养。

探索法学与社会学交叉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本研究聚焦于探索法学与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突出经典理论引领与实际问题寻找与探索。因此,这门课程的研究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探索是关键重心,结合上文中提到的MOOC和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形式,以及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本人拟将其与社会学和法学的学科特点相融合,通过学生配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课业评价方式等四个环节,初步设计出一个跨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效果,为今后的跨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创新抛砖引玉

1)学生配置或学生结构

初拟跨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计划书。在对大量有关于教学改革的文献进行阅读总结归纳后,结合我校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并将法学与社会学两个二级学科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糅合,初步制定出具体的符合当前我国研究生教学的跨学科教学模式计划大纲;根据初步形成的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具体到本研究,由于是跨法学与社会学两个学科,因此在学生组成上,面向具有法学和社会学基础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开放。由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所受到的专业知识训练有很大差异,导致他们看待同一社会问题的视角也存在较大差异。社会学的学生大多从社会事实本身、社会环境出发,寻找该问题的成因与解决该问题的相应对策;而法学专业的学生多从法律条文、原则与法学理论的运用出发,强调该问题的解决在法律体系中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这种专业视角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分组配置上,根据此次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将其分为若干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内均有社会学和法学的学生,若是学生中分别有法学或社会学的博士生,应将他们均衡配置在每个小组中,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可以在面对同一知识点与案例研讨时,都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出发,并由博士生任组长,在小组内部形成一种碰撞式讨论的学习氛围,以便于他们分享彼此的知识储备,开阔思维与提升思考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适合于向法学与社会学二个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开放。

2)教学内容

想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除了要了解几百年来教育模式的发展脉络,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外,同时也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特别是认知特点,还要熟悉这门课程的特点。社会学一向被归为大法学类下,但是社会学与法学实属不同的一级学科,学习社会学与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平日里所受到的教育是不一样的,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关注社会科学理论与社会本身,任何现象的研究都要将其嵌入到社会中去考虑,采用的是一套系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法学则一向注重学生的概念、法学理论及逻辑训练,讲求严谨,要在逻辑上形成完美的链条。这二个学科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都很强,它们不似一般的实践性课程,尤其在成为一门跨学科课程时,需要将二个学科的理论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厚实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由于二个学科的区别造成这两个专业的研究生,他们自身已具有的知识储备,尤其是思维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当他们共同来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对他们所要做的课堂引导是很不一样的,每个学生若想在“中国社会与法治”这门跨社会学与法学的研究生课程中真正学到知识,有所收获,离不开任课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指导和与课程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的主题是“中国社会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法学与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厚实的社会学与法学理论知识储备,具有这二个学科的知识背景与结构,引领学生如何通过这二个学科经典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还要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的透视与科学研究,方能带领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而且,要将相关的学习内容、经典著作、论文引荐给学生事先阅读预习,事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答疑。对社会学的学生加强一些法学知识的讲解,对法学的学生增加社会学知识的传授,并促使二个学科的学生增强互相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同时,要增强二类学生对中国社会进行剖析与洞察的能力与思维培养。让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社会问题探索习惯,培植学生主动观察社会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并增强他们如何科学地去观察、去研究社会。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传统法学教育极少开设社会科学的课程,而社会学的教学中也基本上不涉及法学教育。而要真正建设法治国家,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全面系统的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特征及其存在的社会问题或者说社会风险的症结与缘由;其次,是启迪学生去了解与探索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的相关法律,目前相应法律的规制缺失与未来调整;最后,带领学生用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与科学方法,对中国社会进行科学的研究,否则无论立法、司法、法制建设都是无从谈起的。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是始终围绕这二个学科科学衍接这一主题进行的。(www.xing528.com)

3)教学形式

根据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所列出的授课主题,于每节课前登入国内外MOOC平台上寻找相关案例,并将其与任课老师准备本次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PPT)压缩到一起,提前发送到各位选课同学的邮箱,要求课前进行视频与课件的自我学习,每个人可以在课前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小组进行事前讨论,无法搞清楚的疑问由组长汇总后,提交到任课教师那里,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式解答,并对其背后的理论进行深度讲解。课后鼓励共同学习小组,对课程中的问题和相关的理论继续进行讨论,突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将研讨的习惯延伸、内化到日常生活中,并增加对理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践运用。这类课程设置课时量也不能过少,通常应为一学期48课时,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形式总是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理论性与现实性都很强,所以,在教学形式上还要侧重事先让学生进行经典导读,在课堂上构建趣味学习与现实分析的情景性,创造一种能力培养与理论积累的学习环境与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大大提高,而且,教师也要课前课后做大量的准备,才能真正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个性化教学。所以,教师的工作量也将大为增加,所以,这类课程的设置在教师工作量折算上应增加其相应的数量与份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与水平、思维能力、领悟能力等个性化特点,因才施教。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采取20-30个学生的小班形式,至多不能超过40个,分成二到四组学生讨论组,每次课程由四组的组长总结发言,由教师统一解答,如此方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模式除学生的配置结构外,在数量上也要有一定的限制。

4)课业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学生每学期课程学习情况的方式,除了考察学生平日的出勤情况外,最终学习成果的检测要么是进行书面考试,要么是提交一份论文作业。本次课程设计拟突破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对于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测拟借用教学平台,实现学生们互评日常作业,每项平时作业以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最后的总成绩。除第一周外,其余每周作业,包括观看MOOC视频与PPT之后提出的一些自己的想法,相互的讨论等,都作为平时成绩的计分依据;对于这种形式的考核,拟以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每小组在第一周开课后按照教师预先布置的视频与PPT,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展开学习与讨论,并于每周上课时按小组进行汇报,由教师给予每组一个成绩。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充分让两个专业的学生互相学习各自专业知识,激发彼此的学术研究兴趣,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最终每个学生呈现一份读书报告或论文,由任课教师给予每一份报告与论文一个成绩,占总成绩约一半的比例。因为,这份报告能基本上反映一个学生的一学期所学所想,以上这种综合考察的方式能相对完整的整体呈现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