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与实践:卓越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探索与实践:卓越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反复的理念凝练和实践提升,形成了一套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卓越课堂文化的教学模式正是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包含以上五个构成要素。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分为基本式和变式。卓越课堂文化的教学模式倡导“有问题才有真正的学习,问题是学习的起源,也是学习的动力”。

探索与实践:卓越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卓越课堂既是一种外显为教学模式的静态课堂文化,又是一种内化为教师追求的动态构建过程,集中反映了课堂文化变革与转型的价值追求和建设成效。卓越课堂文化是卓越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文化的高级形态。经过反复的理念凝练和实践提升,形成了一套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的经典定义是设计环境,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学学习,因此他们还认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从此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具有程序性和情境性的特点,但如果把教学模式仅仅理解为一定情境下的教学流程或框架,显然就失于片面。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阐述了数十种经典教学模式,对每一种模式的程序框架(操作流程)都做了详细的列举。同时,本书中也注重穿插介绍了教学理念和环境设计,形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策略体系。因此,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整体设计和实践。它是立体化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应包含五个构成要素:蕴含独特的教学理念,采用恰当的主导策略,倡导科学的学习方法,设计相应的学习环境,建构合理的程序框架。

卓越课堂文化的教学模式正是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包含以上五个构成要素。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分为基本式和变式。其基本式为“六学”模式,其变式为各学校、各学科、各学段,以及各位教师的创新变化模式。

(一)卓越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卓越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教学理念、主导策略、教学环境、学习方式和程序框架五个构成要素,追求人人能够学会学习,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更高效的学习者。

1.教学理念

独特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决定着此模式的学生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以学为本,有学无类”理念的渗透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

(1)转变学生观,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自然主体和中心,一切知识建构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内化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把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听讲的受众。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引领他们主动思考、探索;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学生熟知的生活问题、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的问题,提高学习自主性。

(2)转变学习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是利用各种资源的主动探索,是寻求不同信息碎片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传统意义的“听讲”。这样,课堂教学中,需要寻求有利于学生互动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动手实践,便于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及时反馈学习成效,提高课堂参与度。

(3)转变教材观,提升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除此之外,社区、学生、家庭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知识传播迅速、无限广阔的信息时代,网络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恰当整合这些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的学习有“源头活水”,是“六学”课堂的重要准则

(4)转变教师观,加强师生共建的黏合度

随着学生观和学习观的转变,教师角色随之改变,传道、授业、解惑仅仅是教师角色的部分作用。在“六学”课堂中,教师角色非常丰富,包括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反馈者、激励导师、学习伙伴、信息来源等。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保障。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人本主义大家罗杰斯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即无论学生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教师都应传递出温和接纳的态度,真诚地接受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

(5)转变教学观,注重学习过程的创新性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因此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就教师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模式,即导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探究的成果,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是在一定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验证的有效学习方式。这种探索的目标指向不是知识,而是作为知识建构者的学生。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课堂设计,组织学生深入进行认知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信息,科学运用资源,积极深入思考,高效建构学科体系。

有驱动力的学习任务,应该是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成是“创造知识”的过程,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任何需要学习的知识都是新的。如果我们不是讲概念、公式、定理,而是采取各种办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去自主建构和理解概念、公式和定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最有驱动力的学习过程。

2.主导策略

卓越课堂文化的主导策略是问题导学。恰当的主导策略是教学模式的关键,决定着教学理念落实和渗透的渠道和切入方式。卓越课堂文化强调课堂就是学习的过程,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问题导学”既是“以学为本,有学无类”理念的策略体现和切入方式,也是教学一般策略、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的确定依据和来源,在卓越课堂文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贯穿于教学模式的整个实践过程中。

卓越课堂文化的教学模式倡导“有问题才有真正的学习,问题是学习的起源,也是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3.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模式的重要条件,是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学环境一般指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环境,这里主要指影响较为明显的课堂环境,比如教学关系、教学条件等。教学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

(1)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环境。包括人际环境,包括班风学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期望、课堂气氛等;还包括物与人的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学习工具的采纳、活动空间的设置等。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些环境往往包含于一定的教学氛围中。

卓越课堂文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创设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和激励的心理环境,突出表现在统整教学关系、教学条件等因素,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营造“以学为本,有学无类”的积极氛围。每种学习方式都须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求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教材观等的确立均围绕这一中心,为了所有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进行构建。学生的当前成长状况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包括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生理与心理前提、思维方式等,所有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从此出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知识的内化与展示,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整,学习策略的反思与指导等,构成卓越课堂的活动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支持、信任、相互尊重和依赖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参与者”“组织者”转向“生命的呵护人”,积极关注学生;教学过程全纳所有学生,促进个性化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学生领袖引领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活个性思维,营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精细研究,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细节,如课桌摆放、小组展台、时间分配、状态记录、内容重构、激趣引疑、指点引导等。

(2)物理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是指课堂内的空间和物质环境。其中,不仅包括光照、噪声、色彩等空间环境,还包括课桌摆放、资源运用、教学仪器、教辅材料、学习工具等教学条件。

卓越课堂文化倡导舒适的、富于支持的物理环境,特别表现在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方面。

4.学习方式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决定着课堂采用何种方式开展教学,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

卓越课堂文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和支点是“六学”,即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六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都是以贯彻卓越课堂教学理念为目的的具体落实,它们相互联系,各自又有独立的内涵与价值核心。因此,卓越课堂文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式简称“六学”课堂。

(1)个体自学

学习首先表现为知识的自我建构,即学习首先是个体化的行为,别人是无法替代的。然而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孤立进行的活动。人类个体的学习活动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得以进行。在这里,个体自学的内涵首先指的是学生个体利用教材、网络等资源,或利用学习工具个体独立进行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独立进行自我感悟、体验,内化知识的过程。卓越课堂的个体自学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个体自学的教学价值在于以问题为支点,通过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知识的运用,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静心自学的习惯;在课堂上,落实个性化学习,实现差异化发展,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和建构的过程,享受走向深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积极情感。

自我超越是个体不断厘清自己真正的愿望,努力实现个体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学习的意义并非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培养如何实现生命中真正想要达成的结果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是个体学习最重要的目标。

(2)同伴助学

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建立在学生差异性基础上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差异性是教学的最大资源,学生实际上是互为学习资源。同伴助学的内涵就是以主导问题为主要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在信息方面互通有无,在问题解决方面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在问题理解和知识运用中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

同伴助学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于理解概念及其结构梳理,问题解决及其相关知识运用,在学习中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同伴互助,满足学生的社会性交往需求,把自上而下的教师指导演变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在多向交流中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

(3)互动展学

学习发生在阐释之中。只有学习者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和解释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理解与建构,才真正学会了学习、体验了学习,因而享受了学习。互动展学的内涵为在个体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互动展示各自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学习方式,对问题个性化的理解。互动展学的过程,既是学生相互“教”的过程,也是分享的过程。

在“展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成就感自信心都得到了有效培养。而“展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对话和学习共同体文化。而且,在互动中能够开放内容、关注差异、指导关键点、生成新目标,能够碰撞思想、发现问题、智慧导学、启发思维,还能够沟通激励、引申拓展。

(4)教师导学

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难以替代的。学生自主的课堂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在关键时刻,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导学的内涵就是教师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角色,在学生发生争论而难以决断,学科体系难以梳理的时候,迅速判断问题何在、学生学习的方向该往何处发展,快速判断学生生成的知识价值有多大,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适当的解释或指点,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引导。教师导学的过程是指引学生积极思考,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学科思维和体系的过程。

教师导学的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师在恰当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握恰当的程度,导学恰当的问题,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自学,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拓展学习内容,调控学习过程等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励学生发展。

(5)网络拓学

信息技术改变了世界,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拓学借助于强大的交互式平台,集成大量资源的交互式学习平台,经过整合的资源(教师上传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要求、指引、评价、学案、课件等资源,学生上传的学习过程记录、小组评价批注、查阅资料来源等资源,链接可供有效探究的资源性网站等),实现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然后是交互式卓越课堂,实现组组能展示、人人可互动的网状交互环境。高效互动是网络拓学的主要特点,根据主体,网络拓学的交互方式有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生本交互、家校交互;根据内容,网络拓学的交互形式有展示式交互、评价式交互、探究式交互、反思式交互,形成交互式思维课堂,延伸出交互式家庭作业

网络拓学,首先是学习环境和基本工具的变革,进而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它让学生时时可学习、处处可学习,让课程资源无限拓展,在大班教学基础上使得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网络拓学的主要特点是大容量、高效率、资源广阔、支持探究、自主自能和多向交互。在学习中,教师以强大的互动平台个性化传输学习任务,学生借助资源平台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可以是网络虚拟小组)中比较、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网络拓学的教学价值首先表现在知识获得的便捷和资料来源的广阔,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但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大量的信息中学会判断和筛选更有价值的信息,即通过明晰的任务指向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建构过程和相关文化,通过强化个性思维方式引导拓展知识面,吸取优秀方法,反思学习过程,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6)实践研学

实践研学是指向实际演练或做中学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课堂升华的过程,一个探究式综合主题学习的过程,一个从问题出发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动手实验或实践体验的过程,一个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也是一个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过程。在实践研学的过程中,其学习环境是适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安静、轻松的专注氛围,其社会生态可以是个体自学,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其基本方式是动手实践、手脑结合。

实践研学的教学价值在于深化知识的建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和实际运用强化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在“研”与“学”中形成学科体系,提升学习方法。实践研学的教育影响主要包括:在动手实践、问题解决中,不断增强成功的自信;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实践的生成与反思中,形成创造性精神;在实践与思考的延伸中,有效形成学科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六学”并非顺序上的不可调换,相机而行,适当进行选择和优化,恰当地排列、组合非常重要。在“六学”的选择与组合中,必须强调“优化”,避免学法的安排过于复杂,必须能够提高学习效益。

“六学”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六种学习方法。个体自学是所有学习方法的基础;同伴助学是“六学”课堂生态环境呈现的主要形式,是建设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互动展学是个体自学、同伴助学效果的保障和升华;教师导学是学习方向的保证,应该贯穿于教学设计到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网络拓学是提高学习效益的有效方式,在网络拓学的大框架中,可以涵盖其他几种学习方法;实践研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学习方法,可以安排在课堂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于课堂的末段,甚至可以拓展到课外。

实践优化组合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时把握好学情,以教学内容为重点参照。对于新授内容,多采用教师导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的组合,重视知识建构,深入理解概念;对于复习的内容,则多采用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的组合,拓展学习内容,建构学科体系。

优化组合的方式包括四种:一是排列式,选择合适的几种学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这时需要仔细考虑学法之间的联结。二是包含式,即一种学法中包含其他的学法,比如采用网络拓学,教师利用网络推送合适的资源进行教师导学,利用网络平台互动展学等。三是穿插式,即某一种或几种学法灵活穿插,如根据实际需要,在课堂中开头、中间、结尾均采用实践研学的方法。四是混合式,即前三种方式都包括。

5.程序框架

合理的程序框架是教学模式的最终落实,表现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结构。卓越课堂文化教学模式的程序框架需要能够落实和渗透“以学为本,有学无类”理念,体现“问题导学”,促进“六学”实践,呈现有效的教学环境。卓越课堂文化教学模式的程序框架主要表现在学校及教师的“变式”上,将在变式的个案中详细表述。

(二)卓越课堂教学的变式

卓越课堂教学的变式是基本式的个性化实践,是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过程是区域课堂文化创新实践的重要体现。

1.概念

卓越课堂文化建设,基于区域统一规划和推动,立足于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的整体变革和追求,不是追求万法归一的整体划一模式,而是追求万法归宗的教学方式转型,真正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是桎梏学校创新,而是倡导高效创新;不是封闭学科变化,而是激励学科变化;不是不顾学段特点,而是要求必须遵照学段特点;不是抹杀教师个性,而是鼓励张扬教师个性。

基于以上认识,卓越课堂教学的变式是指在卓越课堂基本式框架下,学校、学科、教师依据各自理念、需求和特点而形成的,具有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课堂模式。

2.分类

着眼于建构卓越课堂文化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各学校都全力以赴,自主进行校本研究,分类、分步推进建模工作,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形成了以学校变式为主体,涵盖学科变式、学段变式、教师变式为辅助的四大类型变式。

3.个案

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理念、主导策略、教学环境、学习方式和程序框架五个构成要素。变式在这五个要素方面与基本式一脉相承,在此只突出个案的程序框架、学校特色教学理念、教学环境等部分特色要素,以及学校变式基础上的学科变式。

(1)思维课堂及其变式(www.xing528.com)

①教学理念

在“教育家文化办学”理念指引下,探索学习本质和源头,进行全面探索和创新,在教学理念与模型、导学模式与策略、学习方式与研究、班级文化与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思维课堂,深化文化内涵,努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卓越课堂文化体系。

思维课堂,是以思维为课堂导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的课堂,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思维课堂,提倡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形成课堂导学主线,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思考,问题的解决与反思,问题的结论与推广中实现思维的自由碰撞、自主发展、自动生成。思维课堂,既注重思维的热度,又注重思维的深度;既注重合作学习,又注重个体学习;既注重行动,又注重扩大影响,最终达到既滋润每一个学生,又发展了每一位教师的美好境界。

②教学环境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形成自由、自主、自能的课堂氛围,建立人人展示的小组平台,人人参与的任务平台,人人提升的引导系统。

建设以思维为核心的精神家园。立足点:计划思维监控;发展线:组织思维材料;生长面:提升思维品质;统整体:发展思维能力。

设计以活动为主线的学习环境。前台的学生活动,形成任务驱动、价值体现、反思成长、研究拓展的课堂学习模式;后台的教师活动,形成驱动系统、跟踪系统、导航系统的课堂促进模式。

③程序框架

精心设计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开阔学生文化视野;给予学生思维时间,反馈学生学业情况;活动精致化,指向学生中心;活动整合化,统筹课程资源;活动科学化,提高课堂效率。

阶段1:激趣引疑,进行探究活动。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的目标任务和主导问题。

阶段2:对话解疑,进行评价活动。互动对话,揭示探究中存在的疑问,通过小组评价反思学习过程。

阶段3:展示评价,进行优化活动。小组内、小组间进行互动展学,展示学习的过程和收获,通过评价提升学科知识的认知,学科结构的形成。

阶段4:反思生成。对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积极反思,生成新的认识,调整今后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科思维。

(2)“先学后研”教学模式

①教学理念

所谓“先学后研”,顾名思义,就是先让学生自学(或预习),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地说,是指学生以学研案为指导,自学新知,发现、提出疑问并形成研究假设,然后小组分工协作、探究疑难,进而在全班展示成果,开展研究活动,最后师生通过当堂练习,及时反馈,以巩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先学后研”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先学后研”能够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二,“先学后研”能够凸显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第三,“先学后研”强调知识建构的生成性。第四,“先学后研”强化学习组织的合作性。第五,“先学后研”能够成就学生的幸福感。

②教学环境

建设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创设个体自学、深入探究的专注氛围。支持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展示。借助学习单、检测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③程序框架

“先学后研”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式——三段六式。

三段六式,即第一段:预习——质疑(两式)。第二段:展示——研究(两式)。第三段:检测——反馈(两式)。

阶段1:预习——质疑。这是学习的开始,学生先预习,在预习中产生疑问。

预习,也即先学,这是“先学后研”模式首当其冲的关键环节。先学后研的关键在于先学,既有目标又有质量的预习。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对知识的理解,有了对问题的把握,就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发言的主动权,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表现出来。整个课堂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质疑,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怀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质疑不仅在预习环节中呈现,而且贯穿先学后研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对同学的推理过程可提出疑问,还可以对教师做出的结论提出疑问,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疑问,对学术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阶段2:展示——研究。这是学习的展开,学生把预习的收获展示出来,同大家交流和研究。

展示,就是学生把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展示出来供大家思考评议。这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展示,学生语言的展示,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展示,学生知识内化过程和思维过程的展示,还是一种探索精神的展示。

研究,这是“先学后研”模式的核心要素。即在各小组展示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讨论、交流、追问、点评、争辩、质疑,彰显出学生主体的生命状态,彰显出学生合作学习的蓬勃生机,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人文性、深刻性和生成性。

阶段3:检测——反馈。这是学习成果的盘点,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再反馈矫正。

检测,这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达成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当堂检测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的达成度,还存在什么问题。

反馈,通过当堂检测,把学生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时反馈出来,教师当堂掌握反馈信息,对学生的缺陷及时矫正,把达标落到实处。

这三段六式流程,从“预习——质疑”开始,到“展示——研究”展开,再到“检测——反馈”。整个过程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的尝试教学思想,并整合目标教育、合作教育、反馈教育、分层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想。

(3)智慧课堂

①教学理念

“智慧课堂”的核心为“塑造心灵,启迪智慧”;特征是“高效、自主、个性、和谐”。

在“智慧课堂”里,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学生“最近发展区”原理,依据学生现实情况,设定符合他们的实际目标,因材施教,最大可能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张扬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用智慧的策略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智慧,通过精心设计的“周目标”和“智慧导学学案”,在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先学后教、先学后导、先学后研;使他们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产生共鸣”,达到“能说会写、善思好问、认知规律、学以致用”的六个一级目标;随着学生学习力的增强,必然会导致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良性升华,这就自然地达到了学生“生活的体验、心灵的沟通、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学力的提升、和谐的发展”的六个二级目标的实现。

②教学环境

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我展示的技巧和能力。

③程序框架

阶段1:智慧导学——教师精心编写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阶段2:自主探究——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究方法。

阶段3:小组合作学习——按分成的若干小组有计划地分配突出的问题,攻坚,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阶段4:展示交流——小组的代表或全体通过书面和口头向全班和小组表述,并获得大家的帮助。

阶段5:评价反馈——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师生及时做出反馈评价,达成共识。

这五步是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组织为抓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智慧引领为主导,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传道、授业、解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4)同乐学校的“同乐课堂”

①教学理念

“同乐课堂”根植于同乐学校“共同营造真诚、快乐、幸福的教育生活”这一基本内涵,从三个维度即和谐、生本、发展立意,通过“四学四导”打造同乐课堂教学模式,追求课堂和谐、师生快乐和目标达成的统一协同。让同乐课堂成为一段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过程,更成为师生有目标、有收获、有幸福的课堂。

同乐课堂文化建设以“同乐教育”办学理念为指导,构建一体两翼同乐课堂文化建设体系。即一个核心:以同乐课堂为核心开展课堂文化建设;两翼突破:以“四学四导”同乐课堂教学模式重建同乐课堂文化为一翼,以行为自主养成课题研究滋养行为文化为另一翼;三大系统:教学系统、组织系统、评价系统三位一体,形成高效的同乐运行机制;四大要素:自学导向,组学导疑,展示导思,反馈导成,以四大要素激活课堂。

②程序框架

以“四学四导”同乐课堂教学模式重建同乐课堂文化。

阶段1:定向自学、学案导向。

阶段2:小组互学、学长导疑。

阶段3:交流展示、教师导思。

阶段4:反馈检测、评测导成。

(5)“信—趣”课堂

①教学理念

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就是播种爱”为引领,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构建新技术条件下“不同学科、不同主题、不同学段、不同环境”的,具有特质的“信—趣”课堂文化,打造学校办学品牌。

信:信心、自信;趣:兴趣、趣味。用新技术创生数字文化生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开放、民主、科学、人文、自主、合作等特质的、自信而有兴趣的课堂,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快乐成长。

以平板智能触控技术和无线互联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从有线到无线,从笨重到轻便、从复杂到简单,使用方式更趋人性化,师生在充满趣味的体验中跨越技术鸿沟进行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

②程序框架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构建出了操作性强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由于不同学科的特点差异,信息技术的作用与运用方式也有所不同,但“课前铺垫—课中突破—课后拓展”,信息技术始终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各学科教学模式的共同点。

③学科变式

数学学科:形成以“生活数学—思维训练—数学阅读—数学游戏—知识拓展”五个部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学科:通过“英语整本书阅读”“网络资源支持的课堂学习”“先学后教课堂范式”“英语社团的补充与延展”等途径,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课堂文化建设。形成了“资源准备—课前阅读—课中互动—背诵表演”的英语整本书阅读模式;“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交流对话—教师引导质疑—创设情景表演—利用网络拓展”的网络资源支持的英语课堂模式;“前置作业—质疑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总结拓展”的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学科:基本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五环节,即激情导趣、引出问题—大胆猜想、合理假设—设计实验、动手探究—收集信息、交流归纳—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语文学科则分以下三类:

识字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创造性地运用了韵文识字、形象联想、情境识字、归类识字、游戏识字等方法,让儿童高效率、大密度识字,形成了“网络读文自主识字——教师引领活动识字——小组游戏巩固识字——扩展语境网络写作”四个环节的识字教学模式。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轻松快乐,提高识字效率,减轻识字负担。

主题单元教学。中高年级主要是以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主题教学的内容可以是精读一篇浏览一组,也可以是浏览一组探究一篇,探索出了“导读入境—小组探究—汇报交流—延展升华—拓展读写”五步骤教学模式。在主题单元教学中,信息技术始终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通过课前的网络资源探究,课中的信息技术突破学习重难点,课后的网络阅读与写作拓展等,提升主题单元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整本书”阅读课。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从课程的组织形式探索整本书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有阅读时间、阅读指导、分享阅读收获、学会阅读方法,形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阅读、完成学习单——课堂交流、话题讨论——延展阅读、提升理解——读后写作、整理感想”的整本书教学四步模式。信息技术主要在阅读过程交流、技术支持的多样式读书笔记或主题讨论中适时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为“整本书阅读”的深度研究提供有力地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