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中大国的最优经济开放理论提出

发展中大国的最优经济开放理论提出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而言,尽管不同的学者提出影响一国最优经济开放度的因素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因素基本上是所有学者都有提出的,即一国的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很容易从理论上分析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国最优经济开放度的影响机制。因此相对于小国而言,应当具有较小的经济开放度。其次,不但理论上可以论证发展中大国应当具有相对较小的经济开放度,历史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发展中大国的最优经济开放理论提出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对外开放与扩大内需的矛盾都暗示了经济开放的适度性问题,即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它可能在经济开放度达到一定临界值以后转为负相关。这个临界值就是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最优水平,它可能会受到该国具体的性质、特征和经济背景,如一国的国家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事实上,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学者或明确或隐含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库兹涅茨(1960)最早提出一国的贸易开放度与其人口规模成反比的论断。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一国的最优经济开放问题进行了论述。曲如晓(1995)、吴园一(1998)、桑百川(1998)、童有好(2001)等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指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选择受到其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的制约。更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国家大小、经济发展水平与一国经济开放度选择之间的关系。罗龙(1990)通过对9个大国1965—1985年的经济开放度进行经验对比,然后建立一国国民收入与经济开放度之间关系的统计模型得出一国经济开放度选择的规律:(1)一国的开放度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上升;(2)一国开放度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上升得较快,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开放度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而上升的速度不断衰减,最终趋于定值;(3)开放度最终所趋近的定值因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大国的开放度一般都比较低,低于小国的开放度。刘朝明、韦海鸣(2001)在对1997年13个样本国家经济开放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1)对外开放度与一国经济规模成反比;(2)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3)人口数量与对外开放程度成反比。门洪华(2008)和周茂清(2003)通过对一些大国经济开放战略的经验对比,指出大国可以依靠国内市场支撑实现现代化的经济体。总体而言,尽管不同的学者提出影响一国最优经济开放度的因素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因素基本上是所有学者都有提出的,即一国的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很容易从理论上分析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国最优经济开放度的影响机制。

首先,从国家规模的角度讲,大国完全可以通过国内分工实现国际分工同样的收益,而不必过度依赖国际贸易来深化分工水平。从劳动分工的角度讲,如果假设分工在每个人之间均衡地展开,那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对于人口数量越大的国家或地区,就有相对越多的分工可以在本国内部形成,从而可以通过国内贸易而不是国际贸易解决分工与交换的问题,导致相对较小的贸易开放度。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讲,对于地域比较宽广的大国而言,其资源禀赋无论是总量上还是种类上都相对较多,所以其相对更多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分工交易可以在国内完成。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讲,对于大国而言,由于其市场足够大,因此对于很多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它们都可以在国内市场上实现其价值,而对于小国,其实现规模经济的产品则必须销售到国外市场上才能获得价值的实现,所以规模经济也会导致大国具有相对较小的贸易开放度。从需求多样化的角度讲,大国的市场规模本身就能够支撑由于产品多样化以及规模经济对市场规模的要求。对于金融开放而言,大国的国家规模同样可以支持在本国内部较为充分地实现其资金融通和风险分散功能。从资金融通的功能来讲,对于经济规模比较大的国家来说,经济中可以融通的资金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比较丰富,从而相对容易在国内完成资源的重新配置。相对而言,小国则可能更多地从国外获得需要的数量和种类的资源,所以具有较大的金融开放度。从风险分散的功能来讲,大国的居民在国内便有获得相对较多种类金融资产的机会,其对国外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小国而言就要小一些,从而具有相对较小的金融开放度。最后,从金融服务贸易角度来讲,一方面,金融服务的需要和居民对国外金融资源的需求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对国外金融资源具有相对较小的需求的大国则会具有相对较小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具有相对较小的最优金融服务开放度。另一方面,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服务贸易的规模效应更为明显,所以对于大国而言,金融服务的规模效应使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或机构可以相对较少,从而导致更低的最优金融服务开放度。总之,对于大国而言,由于其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经济交易的收益也就相对可以更多地通过本国市场实现。因此相对于小国而言,应当具有较小的经济开放度。(www.xing528.com)

其次,不但理论上可以论证发展中大国应当具有相对较小的经济开放度,历史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尽管相关的历史经验相对还比较少,但已有的经验无不证实了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国最优经济开放水平的影响。今天的发达国家主要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但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却也曾经根据本国的特征和经济背景在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之间摇摆不定。在重商主义末期,英国最早呼吁各国实施贸易开放政策,并率先走向自由贸易。而我们知道,当时的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国家,所以其贸易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其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充分实现其领先地位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是一致的。而德国、法国等国在追随英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之后不久就放弃了,因为它们发现作为落后于英国的国家,与英国进行自由贸易会阻碍其自身经济发展,所以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在这一时期,尽管德国、法国等国家又转回了贸易保护政策,但英国作为最先进的国家,依然坚持其自由贸易政策,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结束其自由贸易政策。且在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荷兰一直坚持自由贸易,这和它的国家规模较小,不得不利用国际市场来深化分工的国情密不可分。最后,美国贸易开放政策的选择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作为在1776年才独立的国家,美国一直奉行实用主义哲学,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直到1934年《互惠贸易协议法案》制定后戏剧性地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我们都知道,美国正是在这个时期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而且,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西进运动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这是大国通过国内市场的扩大来实现类似于通过经济开放、利用国外市场的相同机制。所以,通过当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开放政策选择的历史,尽管资料有限,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其政策选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