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实证分析及研究方法简介

相关实证分析及研究方法简介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实证分析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两类:一是以国民经济宏观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和相关指标对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行回归分析,这种方法是进行计量分析时使用的比较多的方法,但是由于统计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以及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在检验二者互动效应时会存在一些瑕疵,但是这种实证分析的方法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作用。

相关实证分析及研究方法简介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实证分析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两类:一是以国民经济宏观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和相关指标对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行回归分析,这种方法是进行计量分析时使用的比较多的方法,但是由于统计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以及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在检验二者互动效应时会存在一些瑕疵,但是这种实证分析的方法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作用。Guerrieri和Meliciani利用20世纪90年代OECD成员国的样本数据,借助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得到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基础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需求方的制造业专业化发展水平越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就越高,越有利于提高该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竞争优势。[77]Francois&Woerz运用1994—2004年OECD成员国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这些国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出口贸易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认为生产性服务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中间投入,其间接出口比重的增加主要体现于在商品出口中占较大比重,并得出商务服务部门开放程度的提高对相关产业(如机械、车辆制造、化学和电子设备制造)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商务服务的离岸贸易促进了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是研究也发现商务服务开放对非服务密集型产业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78]江静等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作为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发展重要的高级投入要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也降低了制造业单位产品的组织成本和生产成本,是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并运用1998—2004年中国地区层面以及1993—2003年细分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促进了制造业整体效率提高,而且不同的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79]基于SFA模型,利用中国2003—2007年城市面板数据,顾乃华通过实证途径求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挥外溢效应的渠道,研究结论显示:(1)工业企业借助服务外包整合自身价值链能够提高获利效率,在我国城市中,就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技术效率提升发挥着正向作用;(2)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地理距离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外溢效应负相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有助于增强其对工业的外溢效用;(3)政策环境的完善程度正向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外溢效应,同步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有助于二者形成更良性的互动发展[80]。孙晓华等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看做一个整体,通过构建纳入适应性预期的动态两部门模型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并以2004—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积极推动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加100%可带来制造业产出提高219.5%;但从分地区的回归结果来看,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低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的回归结果来看,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制造业具有相对较强的正效应,但任一细分行业单独的外溢效应均明显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作用。[81]从以上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制造业效率、促进制造业升级,且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另一种方法是基于投入产出表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等指标来定量分析二者的互动和融合效应,且投入产出表能够提供微观层次的产业交易信息和最终需求输出情况,这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该问题常用的工具和方法。一些学者如:程大中、汪德华、高传胜等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和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效应。程大中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经验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功能逐渐显现,但与英、美等国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占国民总产出比重偏低;中国服务业及其有关分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相对较弱,说明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不仅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而且其本身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82]汪德华等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83]利用中国投入产出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高传胜(2008)指出信息与通信活动、金融服务、科技研发服务活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支持制造业升级,而商务服务、贸易活动和交通运输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小,这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84]利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数据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经济联系是比较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借助该方法不仅便于研究者发现和解释产业之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及联系程度,也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www.xing528.com)

当然除了这两类常见的经验研究方法外,还有些研究者从微观企业调研入手或通过典型案例梳理的方法来寻找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和融合关系。如Alan Mac Pherson、William J.Coffey。Alan Mac Pherson在1994—2005年对纽约州制造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并由此获得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更倾向使用市场采购研发、设计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生产性服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变得日益明显。[85]William J.Coffey指出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作为产品生产或服务供给必不可少的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确很重要,但在这方面的实地调查研究还比较缺乏。他于1992、1993年对蒙特利尔大都市区的324家生产性服务商进行了调查,基于这些调查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满足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也为消费者提供大量服务。[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