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经济全球化热点与焦点问题探析

国内外经济全球化热点与焦点问题探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实践进程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起源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是有关研究仍然存在着争议。也有的依据条件的不同,将经济全球化划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据统计,国内学者引用经济全球化开始时间频率最高的是15—16世纪。鉴于经济内涵或方面是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有学者将“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画等号。

国内外经济全球化热点与焦点问题探析

1.经济全球化历史起源

经济全球化历史起源问题可以从实践进程和理论研究两个维度展开讨论。从实践进程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起源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是有关研究仍然存在着争议。争议的一方认为,作为客观事实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于15世纪的欧洲,其标志是航海路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将本国贸易扩大发展为国际贸易戴维·赫尔德就持此种观点。争议的另一方力量认为,就经济全球化的整体发展过程而言,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就这种观点而言又可以具体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分观点。比如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15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产生之前。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两个阶段相反相成。也有的依据条件的不同,将经济全球化划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短时段指经济全球化起源于20世纪,中时段指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以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长时段指经济全球化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就开始了。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开始于18世纪,其标志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打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狭隘界限,突破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单一范围,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时代。也有其他学者将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时间推至20世纪。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在国内研究兴起的时间也比较早,并迅速进入研究的高峰期和高潮期,时间大致在20世纪80—90年代。据统计,国内学者引用经济全球化开始时间频率最高的是15—16世纪。

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厘定

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何时何地等问题,向来为东西方学者和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学者争论不休,这一问题之所以成为“必争”之地,原因在于其对开始的具体时间、地点的不同界定导致了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认识,出现了诸如全球化还是现代化、西方化抑或是资本主义化的争论,东西方学者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双方势均力敌,难分春秋。同时,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出于本学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旨趣对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界定和分析,关注的重点不同、视觉角度不同,因而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界定就出现了观点上的差异。如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产业结构调整论、市场经济规则全球拓展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论等不同的定义方式和定义内容。[2]因此,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界定既是这一研究开启的始端和基础,同时也必然是争论的焦点重点所在,一时之间很难有一个包罗万象让各方满意的定义方案。关于作为名词和概念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学者们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微妙差异。如赵景峰在《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一书中认为,“全球化”名词最早作为传播学概念出现于1960年,其标志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出版的《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而“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最早出现于1985年,其标志是《哈佛商报》上刊载了一篇由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写的题为《谈市场的全球化》的文章。而张森林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一书中指出,“全球化”这一词汇是由T.莱维发明和首次明确使用的。

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经济全球化本质特征的讨论涉及“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讨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特征的讨论。正如在概念界定方面存在的分歧一样,“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外延分歧也在所难免。就内涵而言,经济全球化在内涵方面较为丰富;而对于外延而言,全球化的外延则更为宽广。鉴于经济内涵或方面是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有学者将“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画等号。而相对激进的学者认为全球化以强悍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文化、社会等内容为“两翼”,经济全球化只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内容的全部。意见分歧的双方都有相应的实证数据做论据支撑,很难轻易驳倒和说服其中任何一方。

马、恩在不同著作、场合和时间节点,从生产力发展和普遍交往的总原则出发,结合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历史环境”的变动,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发展过程、路径和未来愿景。西方学者也从经济学、政治学、外交学等角度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解析。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极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分别从交往实践、不平衡理论、异化理论等角度对其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国内学者在基于原著、秉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展开和观点论述,既有与先前研究相一致的共识,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创新性方法和观点。

4.经济全球化的表征发展(www.xing528.com)

经济全球化无论是作为客观的历史进程还是理论纷争都由来已久,但是有关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和其未来趋势却是学术界争论最激烈、最难达成共识的地方。关于这一问题。大体形成三方意见:以西方学者为代表的第一方队对经济全球化持几乎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自经济全球化开始之日起,发展速度迅速且影响积极,不仅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而且帮助后进国家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加速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这一方对全球化在贸易、生产、服务、金融、经济等方面的进展持乐观的态度。持激进态度的第二方队对经济全球化持基本质疑的观点,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远非既得利益集团所宣扬的那样顺利,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在贸易、生产、服务、金融等方面的进展缓慢且成效有限。东方与西方、落后与先进之间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实际上的不平等,加剧了东西方、贫富之间的差距,逐渐形成和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根深蒂固、很难摆脱,因而这一方对经济全球化持悲观态度。伴随理论的纵深化发展和实践的全面化推进,在双方剑拔弩张的争论中,逐渐有第三方队崭露头角,这些学者摒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客观冷静地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既看到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先在地位和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也看到了后进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优势和日渐卓著的影响;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经济体和发达地区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也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严峻挑战和提供的难得发展机遇;既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成绩和不足,也制定了针对两种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中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和因势利导的发展策略,和前两种观点相比,这一方观点公允、意见中肯,因而赢得了广泛赞同。

5.经济全球化的综合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综合影响,即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缘起与演变以及社会主义的加入与影响,也是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甚至“多面性”与它的“双重效应”甚至“多面效应”,即既有利也有弊,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利与弊矛盾的哪一方占据主要地位,根据具象化和对象化的主体和不同侧面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经济全球化究竟对资本主义更有利还是对社会主义更有利,对资本主义的建设作用大还是对社会主义的改造作用大,二者究竟谁才是经济全球化真正的“受益者”和“终身赢家”?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给出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6.经济全球化的治理方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伴随着新兴经济体、广大后发及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经济的低迷和复苏乏力,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广大后发及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对比,经济全球化的治理格局和规则制定却未能跟上经济全球化形势的最新变化,出现了新兴经济体、广大后发及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固化与变化、责任担当与权力话语的错配和倒置。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由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转变为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逆流力量,而新兴经济体、广大后发及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稳健的决策成为自由贸易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基于经济危机的最新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动态,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国家和区域间更大范围的平等合作,借助要素和资源等更高水平的深度协调,依赖贸易和金融等更深层次的内嵌融合,在开放而不是闭塞的思想和战略中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挑战,在包容而不是偏狭的理念和方式中携手抵御经济危机的消极后果,在均衡而不是独我的态度和行动中协力化解经济危机的停滞瓶颈,在普惠而不是独享的观念和践履中突破经济危机的周期短板。“一带一路”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国内外学者从政治、经济、公共外交、新闻传播、文化等角度的解读,以及基于此制定的具有引领性和可操作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治理方案以及“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也成为理论必争的热点和高地。

7.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趋势

何处是经济全球化的未来?经济全球化又该何去何从?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学观点认知关乎人们的策略制定和方案选择,即竭力退出、阻碍和遏制还是全力融入、加速和推进。关于这一点,持悲观意见的力量认为,弱肉强食贫富差距是经济全球化的内生基因和内置逻辑,因此,它不仅强化强弱和贫富之间的差距,并将这种局势固定化,资本主义虽然不复往昔,但既成的先在地位和传统优势依然无法根本改变和撼动,后发国家跻身甚至超越的可能微乎其微,道长且阻。持乐观意见的力量认为,世界格局正在朝着符合人类发展价值的可喜方向发展,多元化的诉求表达和多极化的力量汇集为经济全球化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是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局面并与先进国家拉近发展差距的过程,世界格局将会是平等、自由的联合体。还有一方在总结以上双方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谨慎而不悲切、乐观而不偏颇的观点。他们认为,以往的东西方学者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出于本国、本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考虑,观点难免有失偏颇。随着实践的推进,尤其是两极格局被打破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多元化,不同学者虽然从本国、本阶级的现实出发,预测经济全球化未来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但是和以往相比,意识形态色彩已经开始逐渐淡化,不是一味赞扬或者完全否定批判,而是进行相对客观的利弊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全球化的范围扩大,任何一个国家都既是自身也是全球的一部分,它们一方面面临着本国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人类生存面临着的共同难题,这些现实,为马克思当年对于经济全球化未来愿景的乐观分析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许多科学预见已经初见端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