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炮与黄油:经济学的研究焦点

炮与黄油:经济学的研究焦点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炮代表这个国家的军费开支,黄油代表这个国家的民用开支。在所有这些大炮和黄油的生产组合中,选择哪一对组合,也就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效率最优,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大炮和黄油的假设故事背后实际上隐含着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承认稀缺性的现实存在;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部门及个人。

炮与黄油:经济学的研究焦点

有这样一个经济学的故事,说一个年轻人问犹太法师,怎样和年轻女子交谈使之成为朋友。犹太法师答道,要想取悦她们,最好的话题是谈食物、家庭和经济学。这个年轻人深有所悟,于是立刻付诸行动,打电话给某个倾心的年轻女子,并且一上来就问,你喜欢吃面条吗?不,她诧异地说。他跟着问,你有兄弟吗?她茫然地说,没有。然后他继续追问,假设你有一个兄弟,他会喜欢吃面条吗?

故事讲到这儿大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觉得这个年轻人有些神经大条,但是,这个故事却揭示了经济学家常用的一种思维工具——假设。在进行理论研究时,通过做出假设,去除一些旁枝末节的因素,可以使研究对象更为简化,使解决问题变得相对简单。

经济学里的最大的假设便是大炮和黄油的假设。假定一个国家,它所有资源不干别的,全部用在生产两种产品上面,一种产品是大炮,另一种产品是黄油。大炮代表这个国家的军费开支,黄油代表这个国家的民用开支。我们现实中所遇到的矛盾是,在技术条件和资源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这个国家想多拥有一些黄油,则必须以放弃一些大炮为代价;同样,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大炮,则必须放弃更多的黄油,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一个国家国库中的钱是有限的,多用一元于军费开支,必然少用一元于民用投资或消费。而且在黄油与大炮之间又没有绝对取舍标准,公民对此选择评价不一,穷人偏向于黄油,而富人偏向于大炮,全民的愿望通常不可能同时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你只有那么多的资源,你要把这些资源中的多少用于生产大炮来加强国防,多少用于生产黄油来满足居民消费。在所有这些大炮和黄油的生产组合中,选择哪一对组合,也就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效率最优,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可供调遣使用,这是欲望的无限性。但现实的境况是,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总资源是有限的,这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所有的国家在取舍之前都要好好地盘算,自己到底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最为合适,这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而且问题的难点、症结点在于做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即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和黄油的假设故事背后实际上隐含着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承认稀缺性的现实存在;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部门及个人。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就是不断地生产出物质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求来自人类的欲望,而人类欲望的特点在于无限性,即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这有点像普希金的童话《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要木房的愿望接踵而来,紧接着是第三个愿望,要做世袭的贵妇人,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老太婆无休止的追求变成了贪婪,最终受到了惩罚,又回到从前的贫苦,面前依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古时一首《不知足》诗,更是淋漓尽致地把人心不足的特点表现了出来:“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从古至今,在欲望的驱使下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尤其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起航,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尽管物质财富不断地丰富,但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已有的资源量却总是显得捉襟见肘,这就是经济上所讲的稀缺性。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和所有方面,正是资源具有稀缺性,才导致了人类的征战杀伐、巧取豪夺、尔虞我诈……一部人类血泪史,也是一部资源掠夺的历史。

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来自一个基本的生活事实:我们想要得到的比我们能得到的更多。我们想要一个和平安全的世界;我们想要清洁的空气、湖泊和河流,想要活得长寿健康;我们想拥有财富,想出人头地,想获得社会地位,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相对于现实有限的资源,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人之所以有痛苦并且挥之不去,就在于欲望与现实的绝对差距,差距越大,痛苦也就越深。

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的稀缺性和这种资源本身的重要性并无太大关系,稀缺主要是相对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而言。例如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了它,整个世界才有了生命的气息;有了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水资源的宝贵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前些年我国华北地区由于水量短缺、水体污染,可用的地表水所剩无几,因此人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来填补庞大的用水缺口,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直线下降,在昔日的“泉城”济南,大量的传统涌泉景观彻底消失。对此有专家大声疾呼,如果再一味开采地下水,20年之后,整个华北地区便会面临无地下水可采的局面。鉴于华北地区人口稠密,所拥有的水资源极度短缺,从长远计,我国被迫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惜启动南水北调工程来救急。资源的稀缺性还是一种普遍性的涵盖,它不仅指自然资源,还包括时间资源、人力资源等。所有无力满足我们内心想要的都是稀缺资源。(www.xing528.com)

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要面临很多取舍,比方说,本科毕业后是先找工作还是去考研,有钱了是先买房子还是先买车,早餐是吃煎饼还是肉夹馍,择偶取向到底是刘诗诗还是高圆圆……

著名的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曾经在一本通俗的经济学读物中讲了一个故事,以此来说明什么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果园大丰收了,果子多得吃不了,主人热情地邀请你过去做客,你可以任意地采摘果子,任意地享用。罗宾逊夫人说,这个时候,这个果园里的果子就不是经济学中要研究的物品,因为它不稀缺。一个物品是稀缺的,就意味着你不能任意地获取它;或者就算你取得了,也不可能任意地来消费它。试想想,这个东西是稀缺的,那么我首先就得费心思去考虑把它用到什么地方最合适。这个问题展开了,就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

经济学就是关于稀缺性资源配置效率的学问,就是琢磨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研究怎么抉择才是最划算的。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对一个家庭、一个个体,都有一个资源的配置问题。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每个社会组织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也就是经济学由稀缺性基本前提而展开的三大基本问题。

其一是生产什么?“生产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在资源稀缺性的前提下,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机会减少。所以,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成了经济学的首要问题。例如,准备开工筹建企业了,你应该多生产空调还是电视?多生产棉衣还是衬衫?多生产物美价廉的实用餐具还是精美的金银餐具等,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要取舍的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对需求的大致推断来做出决定的,生产单位是没有决定权的。我们试图用计划体制实现供给与需求总量的平衡对接,但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在现实中行不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个老大难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办法就是政府不再亲力亲为,而是权力下放,交由市场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也就是说主要靠“市场为王”来自发调节。当然,政府在其中也起到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互配合,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致平衡。

其二是如何生产?“如何生产”要解决的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许多不同方法中,选择一种成本最低或最有效率的方法。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一种产品都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像过去农作物一般靠人工、畜力等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种植。如今,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化机器可以代替人工、畜力,并能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这实际上就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区别所在。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互联网电商的崛起,如何生产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答案。企业生产不再盲目,销售不再靠天吃饭,一切都可以通过与平台、用户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高效与精准的生产,使得供给与需求点对点无缝链接,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实时按需求量进行生产,并且产品可以个性化定制,从而避免库存积压和“千人一面”。这在传统机制运作的时候,形同天方夜谭,而在今天大数据时代,一切皆为可能。

当然,一定时期选择何种生产方式,答案并非一概而论。技术密集型当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会出现大量“机器排遣工人”的现象;而劳动密集型尽管可以安排更多的工人就业,但生产效率不高,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方向。因此从社会全局出发,政府在解答“如何生产”这个问题时,既要考虑技术的提升,也要考虑社会的充分就业,有时候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其三是为谁生产?稀缺性的限制,导致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不能足量满足,在这个前提下,“为谁生产”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如何分配给社会的各个集团和个人,由谁来享受经济活动的成果。尤其是货币出现以后,商品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货币的多少。大家都明白钱多就可以享用更多的商品及服务,“为谁生产”这个问题也就演化为以货币为代表的财富如何分配?是大部分财富聚集在小部分人手里,还是平均分配给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分配方式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的调动及社会秩序稳定等问题,所以,产品的分配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生产目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在分配领域我们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是始终依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个人劳动付出与收益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同时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