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隐性参与的焦点与原点的积极教学实证研究

课堂隐性参与的焦点与原点的积极教学实证研究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显性、隐性参与的相互转化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新的聚焦点,可以使课堂既有深邃的思考又有充分的表达,既有观点的激烈碰撞又有碰撞前的理性酝酿和碰撞后的哲性反思。还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沉默并不意味着隐性参与,隐性参与也不必然导致课堂沉默,相反地隐性参与是课堂活跃的准备和“酝酿”。有人把课堂隐性参与看成是“积极的课堂沉默”。

课堂隐性参与的焦点与原点的积极教学实证研究

(一)把握焦点——课堂显性、隐性参与的相互转变

课堂显性、隐性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无优劣之分。隐性参与或单独存在,或伴随着显性参与,或是显性参与的先导或延伸。没有高品质的隐性参与,就不可能有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思维的充分舒展;没有积极的显性参与,就不可能组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学习展示和表达。推动显性、隐性参与的相互转化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新的聚焦点,可以使课堂既有深邃的思考又有充分的表达,既有观点的激烈碰撞又有碰撞前的理性酝酿和碰撞后的哲性反思。

学生课堂显性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是围绕问题的师生、生生交互,如师生问答、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示范点评等。推动显性参与向隐性参与转化主要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在显性参与过程中隐性参与的融入。如在师生问答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留出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成熟后再进行回答。再如,当教师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时,学生其实不必立即进入讨论状态,应先对这一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形成初步的观点或结论,如此才可能有高质量的讨论。二是显性参与转变为隐性参与。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可能会形成某一结论或达成某种共识,也可能因观点激烈碰撞而争论不休。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学生都应该在讨论后冷静下来思考,以便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照,审视观点的合理性、方案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讨论的价值。又如:交流展示一般是对学习成果的表达,用以检验学习的成效,但交流展示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每个学生在欣赏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后,应进行深入的学习反思,借以寻找差距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隐性参与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放飞。这种情感体验与思维放飞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如果始终将情绪、情感和思维埋在心里,就会形成惯性沉默。如果课堂中缺乏有效的显性参与,学生就会出现交往障碍和表达障碍,而这些障碍将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推动隐性参与向显性参与转变应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交往,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共同体空间。这个良好的共同体空间意味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是有梯度的,其中:部分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即可完成,这依赖学生的隐性参与;部分任务非个人能独立完成,必须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即每个人都扮演相应的角色、接受相应的分工、承担相应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完成任务,而这依赖学生的显性参与。因此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这种融合与转化也即隐性参与与显性参与的融合与转化。二是表达。表达是一种展示和分享。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达往往更具力量。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课堂表达创造条件,即让学生在表达前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应的观点或见解,也就是在表达前要有充分的隐性参与准备。有效的表达必然依赖于独立的、深度的思考。只有基于深度思考的隐性参与才可能转化为显性的表达。

(二)回归原点——课堂显性、隐性参与的素养化归(www.xing528.com)

无论隐性参与还是显性参与,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学习形式。形式只有承载内容才能发挥威力。单纯的形式并没有实际的存在意义。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指向人的培养,课堂的显性、隐性参与也必然指向人的发展,必然落实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因此我们必须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设计和谋划学生的课堂参与。

当前的课堂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界干扰,学生的学习也已不再“纯粹”。为了使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应该还学习以本来的样态,还课堂参与以率性与自然。一是要摒弃课堂教学的功利性。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让学生自然参与到课堂中。比如,文科类的语文、英语等离不开显性的朗读、背诵。我们不能为了所谓思维的深刻而一味谋求学生课堂的隐性参与。同样地,理科类的数学物理等离不开静默的演算、推理、论证。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热闹、活跃而“满堂问”,也不能为了体现所谓新课改理念而让学生“合作不息、探究不止”。无论显性参与还是隐性参与,在课堂中都是必要的。让学习回归自然与常识才是教学的本义所在。二是让评价标准回归学习本身。当前的评价标准更多地侧重对显性学习行为的评判,侧重对显性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判,而对学生的隐性参与和情感、思维表现等缺乏相应的评价指向,这就容易使广大教师追求显性的学习行为和显性的教学目标,忽视隐性的学习行为和隐性的学习品质。正是这种隐性评价指标的缺失,使课堂始终难以摆脱短视、肤浅和喧嚣的困扰。

隐性参与是一种复杂、有着丰富意义的学习行为,相对于表达行为而言,它更容易被教师的常规笼统性评价误读。由于课堂氛围的安静性和学习行为的单调性,课堂的隐性参与往往不为教师所接受,在课堂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约翰·比格斯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其实人与自己内心的互动更是一种学习过程,更符合知识内在建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学生课堂显性参与的意愿不强,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教师对学生显性参与的不重视,也不在于教师教学手段不够先进,而在于显性参与的不充分,即学生并没有为显性参与做好心理和思维上的准备,不愿仓促地、肤浅地进行表达。还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沉默并不意味着隐性参与,隐性参与也不必然导致课堂沉默,相反地隐性参与是课堂活跃的准备和“酝酿”。真正的好课堂始终是动静结合的,无论是显性的动还是隐性的动,也无论是显性的静还是隐性的静。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就能全面辩证地把握学生的课堂显性、隐性参与。

有人把课堂隐性参与看成是“积极的课堂沉默”。隐性参与在“外观”上确实表现为“积极的课堂沉默”,然而这种“积极的课堂沉默”并不会“在沉默中灭亡”,而是一种智慧、能量的不断累积,课堂也终将会在“沉默中爆发”。“积极的课堂沉默”是积极课堂的必要元素,积极课堂也因“积极的课堂沉默”而更具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