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积极的教学与学习:建构积极课堂教学范式的实证研究

追寻积极的教学与学习:建构积极课堂教学范式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让教学“生长”出意义价值与意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没有意义就无所谓价值。当下实用主义教学观盛行,认为对学生有用的教学才有意义,进而将对教学意义的追寻演变为对考试分数的追逐,于是,课程围绕中考、高考开设,教学内容紧扣中考、高考考纲,非考试课程或非考纲内容变得“无用”。教学意义不能简单地用“教学目标”取代。让教与学富有意义,这是教学价值追寻的逻辑起点。

追寻积极的教学与学习:建构积极课堂教学范式的实证研究

(一)让教学“生长”出意义

价值与意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没有意义就无所谓价值。有的教师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渐渐失去了探寻教学意义的热情,职业倦怠与日俱增;有的教师每天都在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在教学中感受生命的意义,过着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学价值首先在于意义追寻。这种意义追寻使教师认识到什么样的教学有意义,什么样的教学会“生长”出更多的意义,什么样的教学会导致意义的衰减,从而自觉远离无意义或少意义的教学,使教学充满意义的“光泽”。

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才有意义,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教学意义观会催生不同的教学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意义认知。这些意义认知应该基于对教育的本原理解和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遵循,切不可被喧嚣和嘈杂影响,也不可被功利和现实蒙蔽。

教学的意义在于能给学生“剩下”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最终会“剩下”,这需要教师用心灵、思维和行动来回答,但无论怎么回答,教学都必须摆脱“有用”“实用”思维。当下实用主义教学观盛行,认为对学生有用(这种有用一般是指对中考高考有用)的教学才有意义,进而将对教学意义的追寻演变为对考试分数的追逐,于是,课程围绕中考、高考开设,教学内容紧扣中考、高考考纲,非考试课程或非考纲内容变得“无用”。

著名学者王安忆曾说,在生活中如果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同样地,在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教学质地单一而坚硬。教育哲学告诉我们,“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有的内容现在看上去似乎是“有用”的,但对今后可能会“无用”甚至“负用”;有的内容现在看来似乎是“无用”的,但对今后可能会“有用”,甚至会让人受益终身。当我们面对教学的“有用”与“无用”之辩时,应该思考的是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剩下”些什么。

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学过程本身。教学意义不能简单地用“教学目标”取代。每次教学活动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我们不能将教学目标的多少作为教学意义大小的依据。当前很多学校和地区都在倡导“高效课堂”,力求让课堂在单位时间内承载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得很多本该有的环节和活动被“简化”、过程被“省略”,课堂俨然成了“压缩饼干”,如学生的探索实验变成了教师的演示实验甚至由教师直接告知实验结果,小组讨论、活动探究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社会实践、野外考察等“耗时”项目越来越难觅足迹

王安忆警示我们,一味追求效率,缩短或忽视过程,会影响我们对自己存在价值的判断。我们应追求教学过程的精彩、独特、沁人心脾,让每一次教学过程都成为师生间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一份幸福难忘的温馨回忆。教学应该“剩下”的是过程,而结果只能是教学的“副产品”。我们切不可舍本逐末、虚化意义。

意义应该是“生长”的,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生长”的,“生长”得越快,“剩下”得就越多。我们追寻教学意义,不但应该思考教学缺乏什么、需要什么,而且应该思考教学为了什么、应“剩下”什么。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永续的意义“生长”。(www.xing528.com)

(二)让学习“体验”出意义

教师的教学意义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意义。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将教师的教学意义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义,即让学生认同教师的教学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习意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意义,使教学意义有效包容学生的学习意义。学生只有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才能真正迈开“有意义教学”的第一步,才能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用意志、毅力去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学习意义来自哪里?是来自教师的说教与灌输,来自学生的自省与自悟,来自学习内容或学习本身,还是来自学习的其他方面?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知。

学习意义会衰减吗?这似乎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如果没有学习意义的衰减,怎会有学习“退步”说,又怎会有所谓“差生”出现?如果说教学的意义存在于教学过程中,那学习的意义应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在于学习过程中那种真切的情绪、情感、思维的体验。

学习意义是体验出来的。当前教学似乎越来越简化,说教与灌输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师试图以“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学习意义,并且通过反复强调巩固意义。然而教师的“苦口婆心”并没有赢得学生的认同,也并没有转变为学习成效。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验,是一场心灵的体验之旅。教师的职责在于不断丰实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多样的场景、多彩的内容、多变的形式和多维的关照让每个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使课堂变成情绪、情感的“体验场”,进而将体验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我们切不可抽空或虚化学生的体验,因为学生一旦失去体验,学习将无所依附。学生应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品味学习滋味、感悟学习意义、领悟生活本义、体悟生命要义。体验才是学习意义的真正“发生域”。

学习意义是想象出来的。学习是离不开想象的。如果说体验应成为学生当下学习的主旋律,那想象就是立足当前,明确自己的目标,刻画理想学习的样态和自己未来的模样。学习应充满道德、智慧和哲学的想象。道德是美好的、没有上限的,学习同样应当美好,有着无止境的追求;智慧是柔软而充满“故事”的,学习同样应当充满“故事”;哲学是思辨的,学习同样应当是思辨的,应当充满思维的张力和理性的光芒,应当是一种持续的思维触发。想象是使学生摆脱“近视”的重要举措,也是使当下的学习与未来连接的重要环节。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让每个学生充满想象,而不是将目光锁定当下,只关注分数和考试。丰富的想象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正是在丰富的想象中,学生才能描绘自己未来的多种模样,并且将这些模样融入当前的学习中,确立自己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进而持续释放出学习的意义。

让教与学富有意义,这是教学价值追寻的逻辑起点。只有不断“生长”出教学意义,教师才能摆脱职业倦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只有在“体验”中感悟、在“想象”中生成学习意义,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主动,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