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应剩下的关键点-积极课堂教学范式建构的实证研究

教学应剩下的关键点-积极课堂教学范式建构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可以说,岁月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有没有留下印痕以及所留印痕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在学生的生命中能“剩下”什么以及“剩下”多少。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又当如何“剩下”,这真的需要教师倾尽一生的教学实践来回答,需要教师在朝向远方的同时不断回首教育的本原意义,需要教师以生命的情怀探寻教育的生命价值。

教学应剩下的关键点-积极课堂教学范式建构的实证研究

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这似乎不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但一线教师如果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很好的回答,必将影响教学的品质

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确实难以准确回答,因为这一“剩下来”的东西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不是当下就能看到的,在当下很可能是隐性的、难以感觉到的,甚至对当下的显性效果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这种“剩下来”的东西在当下难以察觉,人们往往会过度关注当下的显性效果,比如分数、成绩、排名,而不会去考虑将来的“剩下”。

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又迫切需要做出回答,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乎教师的教育信仰和教学行为,关乎教师的教育良心和教学良知。不可否认,中小学课堂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但为什么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多少印痕呢?为什么多年后,我们回忆起曾经的课堂总是“无感”,甚至连一节课都想不起来呢?我们总是说“要让每一次教学都成为师生间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这无疑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但如果一个教师在一届学生中没有一节课成为学生今后的谈资,没有一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何谈教学风格,何谈成功的教学呢?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往往决定了不同的教育人生、不同的教学品质,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不同规格。有的教师信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追求“剩下”尽可能多的知识,实现“有理走遍天下”;有的教师信奉不能给学生“剩下”带不走的知识,而应给学生“剩下”带得走的能力,实现“仗技走天涯”;有的教师信奉“先做人,后做学问”,以期给学生“剩下”做人的信条;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考虑的也许是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诸因素中选择相应的比例和权重以便“剩下”。在教育生活中,有的教师的教育生活很可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波澜不惊、沉闷乏味,有的教师的教育生活则“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充满挑战,课堂每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传奇;有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始终保持“年轻态”,有的教师则表现出“疲惫态”;有的教师遭遇“职业倦怠”,有的教师则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可以说,岁月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有没有留下印痕以及所留印痕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在学生的生命中能“剩下”什么以及“剩下”多少。(www.xing528.com)

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真的需要用心灵、眼光和行动来回答。用心灵来回答,就是始终秉持教育的良心和良知,敢于同现实的教育弊端做不妥协的抗争,敢于坚决抵制自身不认同的教育现象甚至“教育潮流”,向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育、理想课堂不断趋近。用眼光来回答,就是始终用长远的眼光来关照当下,以远望甚至是远眺的姿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留心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质,不再“近视”地专注于分数、成绩和排名,为学生个性特长、独特潜质的发挥提供最适合的“土壤”“光照”“温湿度”。用行动来回答,就是始终“看不惯”当下的教育,并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当下不合理的教育。这种个人的“草根化”行动对整个教育变革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并不奢望自己对教学的“微变革”会在若干年后产生“蝴蝶效应”,给学生“剩下”更多的东西,但只要行动,就有希望,就可能为学生的将来“剩下”更多的东西。

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又当如何“剩下”,这真的需要教师倾尽一生的教学实践来回答,需要教师在朝向远方的同时不断回首教育的本原意义,需要教师以生命的情怀探寻教育的生命价值。

教学究竟应该“剩下”些什么?这正是积极课堂教学所要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